29. 人體工學
章節編輯: 沃爾夫岡·勞里格和約阿希姆·韋德
目錄
總覽
沃爾夫岡·勞里格和約阿希姆·韋德
人體工程學的本質和目標
威廉·辛格爾頓
活動、任務和工作系統分析
維羅妮克·德·凱澤
人體工程學和標準化
弗里德海姆·納赫賴納
核對表
普拉納布·庫馬爾·納格
人體測量學
梅爾基奧爾·馬薩利
肌肉工作
Juhani Smolander 和 Veikko Louhevaara
工作姿勢
伊爾卡·庫林卡
生物力學
弗蘭克·達比
一般疲勞
埃蒂安·格蘭讓
疲勞與恢復
羅爾夫·赫爾比格和沃爾特·羅默特
腦力勞動
溫弗里德哈克
警覺
赫伯特豪雅
精神疲勞
彼得·里希特
工作組織
埃伯哈德·烏利希和古德拉·格羅特
睡眠剝奪
小木一孝
工作站
羅蘭卡德佛斯
工具
TM弗雷澤
控件、指示器和麵板
卡爾·赫·克羅默
信息處理與設計
安德里斯·F·桑德斯
為特定群體設計
笑話 H. Grady-van den Nieuwboer
文化差異
後尚沙納瓦茲
老年工人
安托萬·拉維爾和謝爾蓋·沃爾科夫
有特殊需要的工人
笑話 H. Grady-van den Nieuwboer
鑽石製造中的系統設計
以薩迦吉拉德
無視人體工程學設計原則:切爾諾貝利
弗拉基米爾·穆尼波夫
單擊下面的鏈接以在文章上下文中查看表格.
1. 基本人體測量核心列表
2. 疲勞和恢復取決於活動水平
6. 參與組織環境
7. 用戶參與技術過程
10 控制動作和預期效果
11 常見手控器的控效關係
12 控制安排規則
13 標籤指南
指向縮略圖以查看圖片標題,單擊以查看文章上下文中的圖片.
生產系統設計
許多公司在計算機支持的生產系統上投資了數百萬美元,同時沒有充分利用其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的價值可以通過培訓投資顯著增加。 事實上,利用合格員工的潛力而不是高度複雜的自動化,在某些情況下不僅可以顯著降低投資成本,還可以大大提高靈活性和系統能力。
技術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
現代技術投資旨在實現的改進往往甚至無法大致實現(Strohm、Kuark 和 Schilling 1993 年;Ulich 1994 年)。 最重要的原因是技術、組織和員工資質方面的問題。
可以確定技術問題的三個主要原因:
組織問題主要歸因於不斷嘗試在不合適的組織結構中實施最新技術。 例如,將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計算機引入第二代組織毫無意義。 但這正是許多公司所做的(Savage 和 Appleton 1988)。 在許多公司中,組織的徹底重組是成功使用新技術的先決條件。 這尤其包括對生產計劃和控制概念的檢查。 最終,在某些情況下,合格操作員的本地自我控制比技術高度發達的生產計劃和控制系統更加有效和經濟。
員工資格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大量公司沒有認識到在引入計算機支持的生產系統時需要採取資格措施。 此外,培訓經常被視為成本因素而無法控制和最小化,而不是戰略投資。 事實上,允許根據操作員的能力和特定於系統的知識和經驗來診斷和修復故障,通常可以有效地減少系統停機時間和由此產生的成本。 在緊密耦合的生產設施中尤其如此(Köhler 等人,1989 年)。 這同樣適用於引入新產品或產品變體。 許多低效過度使用技術的例子證明了這種關係。
此處簡要分析的結果是,只有將計算機支持的生產系統整合到尋求共同優化技術使用、組織結構和員工素質提高的整體概念中,計算機支持的生產系統的引入才有望取得成功.
從任務到社會技術系統的設計
生產設計的工作相關心理概念是基於 的首要地位
任務. 一方面,任務形成了個人和組織之間的接口(Volpert 1987)。 另一方面,該任務將社會子系統與技術子系統聯繫起來。 “任務必須是社會和技術系統之間的接合點——將技術系統中的工作與其在社會系統中的相關角色行為聯繫起來”(Blumberg 1988)。
這意味著一個社會技術系統,例如一個生產島,主要是由它必須執行的任務來定義的。 人和機器之間的工作分配起著核心作用,因為它決定了人是作為機器的長臂“發揮作用”,而機器的功能在自動化“差距”中遺留下來,還是機器作為機器的長臂發揮作用。人,具有支持人類能力和能力的工具功能。 我們將這些對立的立場稱為“技術導向”和“工作導向”(Ulich 1994)。
完成任務的概念
完全活動原理 (黑客 1986)或 完成任務 在定義工作任務和在人機之間劃分任務的工作相關心理學概念中起著核心作用。 完成的任務是那些“個人有相當大的個人控制權”並且“在個人內部產生強大的力量來完成或繼續它們”的任務。 完成任務有助於“發展被描述為……‘任務導向’——即個人興趣被任務的性質激發、參與和引導的狀態”(Emery 1959) . 圖 1 總結了完整性的特徵,在針對面向工作的生產系統設計採取措施時必須考慮這些特徵。
這些對實現完整任務原則所產生的後果的指示清楚地表明了兩件事:(1)在許多情況下——甚至可能是大多數情況——圖 1 中描述的完整任務只能被構造為組任務考慮由此產生的複雜性和相關範圍; (2) 工作任務的重組——特別是當它與引入小組工作相關時——需要將它們整合到一個涵蓋公司各個層面的全面重組概念中。
表 1. 以工作為導向的生產結構化原則
組織層面 |
結構原理 |
公司 |
權力下放 |
組織單位 |
功能整合 |
類別 |
自我調節1 |
個人 |
熟練的生產工作1 |
1 考慮到差功設計的原則。
資料來源:烏利希 1994 年。
圖 1 所示的生產公司重組提案說明了實現表 2 中概述的生產結構化原則的可能性。該提案得到了生產負責人和為以下目的而成立的項目組的一致批准重組,也表明從根本上擺脫了泰勒主義的勞動和權力劃分概念。 許多公司的例子表明,在這種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工作和組織結構的重組,既能滿足促進健康和人格發展的工作心理標準,又能滿足長期經濟效率的需求(見Ulich 1994)。
這裡贊成的論點——由於篇幅原因僅作了非常簡要的概述——試圖闡明三件事:
工人參與
在前面的部分中,工作組織類型被描述為一個基本特徵,即通過增加關於工作內容和車間工作條件的自主權和決策自由度,在組織層次結構的較低級別實現民主化。 在本節中,民主化是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一般的參與決策。 首先,提出了參與的定義框架,然後討論了關於參與影響的研究。 最後,比較詳細地研究了參與式系統設計。
參與的定義框架
組織發展、領導力、系統設計和勞資關係是參與被認為相關的各種任務和環境的例子。 可以被視為參與核心的一個共同點是個人和團體有機會通過影響在給定情況下的備選行動之間的選擇來促進他們的利益(Wilpert 1989)。 然而,為了更詳細地描述參與,需要一些維度。 經常建議的維度是 (a) 正式-非正式,(b) 直接-間接,(c) 影響程度和 (d) 決策內容(例如,Dachler 和 Wilpert 1978;Locke 和 Schweiger 1979)。 正式參與是指在法律或其他規定的規則(例如,談判程序、項目管理指南)範圍內的參與,而非正式參與是基於非規定的交流,例如,主管和下屬之間的交流。 直接參與允許相關個人的直接影響,而間接參與則通過代表系統發揮作用。 影響程度通常用從“不向員工告知某項決定”,到“提前向員工提供信息”和“與員工協商”,再到“所有相關方共同決定”的量表來描述。 對於未經協商或共同決策而預先提供信息的問題,一些作者認為這根本不是低水平的參與,而只是一種“偽參與”(Wall and Lischeron 1977)。 最後,可以指定參與式決策的內容領域,例如,技術或組織變革、勞資關係或日常運營決策。
Hornby 和 Clegg (1992) 開發了一種分類方案,該方案與從迄今為止提出的維度得出的分類方案完全不同。 基於 Wall 和 Lischeron (1977) 的工作,他們區分了參與過程的三個方面:
然後,他們使用這些方面來補充 Gowler 和 Legge (1978) 建議的框架,該框架將參與描述為兩個組織變量的函數,即結構類型(機械與有機)和過程類型(穩定與不穩定)。 由於該模型包括許多關於參與及其與組織的關係的假設,因此它不能用於對一般類型的參與進行分類。 此處將其呈現為在更廣泛的背景下定義參與的一種嘗試(見表 2)。 (在本文的最後一節中,將討論 Hornby 和 Clegg 的研究(1992 年),該研究也旨在檢驗模型的假設。)
表 2. 組織背景下的參與
組織結構 |
||
機械的 |
天然 |
|
組織過程 |
||
穩定 |
調節 |
未結案工單 |
不穩定 |
任意的 |
調節 |
資料來源:改編自 Hornby 和 Clegg 1992。
通常不包括在參與分類中的一個重要維度是選擇參與策略背後的組織目標(Dachler 和 Wilpert 1978)。 最根本的是,參與可以為了遵守民主規範而進行,而不管它對決策過程的有效性以及決策結果和執行的質量的影響。 另一方面,可以選擇參與式程序以從相關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中受益或確保接受決定。 通常很難確定選擇參與式決策背後的目標,而且通常會同時找到多個目標,因此這個維度不能輕易用於對參與進行分類。 然而,為了理解參與過程,這是一個需要牢記的重要維度。
參與效果研究
一個廣泛接受的假設認為,通過提供直接參與決策的機會,可以實現滿意度和生產力的提高。 總體而言,研究支持這一假設,但證據並不明確,許多研究在理論和方法論方面受到批評(Cotton 等人 1988 年;Locke 和 Schweiger 1979 年;Wall 和 Lischeron 1977 年)。 棉花等。 (1988) 認為不一致的研究結果是由於所研究的參與形式不同造成的; 例如,非正式參與和員工所有權與高生產率和滿意度相關,而短期參與在這兩個方面都無效。 儘管他們的結論受到強烈批評(Leana、Locke 和 Schweiger 1990),但人們一致認為,參與研究通常具有許多缺陷,包括 Cotton 等人提到的概念問題。 (1988) 到方法論問題,如基於因變量不同操作的結果變化(例如,Wagner 和 Gooding 1987)。
為了舉例說明參與研究的困難,簡要描述了 Coch 和 French(1948)的經典研究,然後是 Bartlem 和 Locke(1981)的批評。 前一項研究的重點是通過參與克服變革的阻力。 紡織廠的操作員經常在工作任務之間轉移,他們有機會在不同程度上參與新工作的設計。 一組操作員通過選定的代表(即他們組中的幾名操作員)參與決策(新工作的詳細工作程序和計件工資)。 在兩個較小的組中,所有操作員都參與了這些決策,第四組作為控制組,不允許參與。 此前在工廠發現,與在工廠學習第一份工作相比,大多數操作員對調動表示不滿,重新學習新工作的速度較慢,並且調動操作員的缺勤率和離職率高於最近未調動的操作員。
儘管提供了調動獎金以補償調動到新工作後最初的計件收入損失,但還是發生了這種情況。 比較三種實驗條件發現,未參與組在轉移後的第一個月仍保持在設定為組標準的低生產水平,而完全參與組則恢復到原來的生產率幾天之內,甚至在月底超過了它。 通過選出的代表參與的第三組並沒有恢復得那麼快,但一個月後又恢復了原來的生產力。 (然而,他們在第一周也沒有足夠的材料來處理。)參與的小組沒有發生更替,並且觀察到對管理的攻擊性很小。 沒有參與的參與組的離職率為17%,對管理層的態度普遍是敵對的。 沒有參與的小組在一個月後解散,又在兩個半月後重新聚集在一起從事新的工作,這次他們有機會參與工作的設計。 然後他們表現出與參與第一個實驗的組相同的恢復模式和提高的生產力。 Coch 和 French 根據 Lewin(1951 年,見下文)的工作得出的抵制變革的一般模型對結果進行了解釋。
Bartlem 和 Locke(1981 年)認為,這些發現不能解釋為支持參與的積極影響,因為在與管理層的介紹性會議中對改變的必要性的解釋、培訓的數量等方面,各組之間存在重要差異。收到的時間研究的方式來確定計件工資,可用的工作量和團隊規模。 他們假設薪酬率的公平性和對管理層的普遍信任有助於參與小組的更好表現,而不是參與 本身.
除了與參與影響研究相關的問題外,人們對導致這些影響的過程知之甚少(例如,Wilpert 1989)。 在一項關於參與式工作設計影響的縱向研究中,Baitsch (1985) 詳細描述了許多車間員工的能力發展過程。 他的研究可以與 Deci (1975) 的內在動機理論聯繫起來,該理論基於勝任能力和自我決定的需要。 Lewin (1951) 提出了一個關注參與對變革阻力的影響的理論框架,他認為社會系統獲得了一種準靜態平衡,這種平衡會受到任何變革嘗試的干擾。 變革要順利進行,支持變革的力量必須大於反對力量。 參與有助於減少阻力並增加驅動力,因為可以公開討論和處理阻力的原因,並且可以將個人的關注和需求整合到提議的變革中。 此外,Lewin 假設參與式變革過程產生的共同決策提供了變革動機與實際行為變化之間的聯繫。
參與系統設計
鑑於——儘管不完全一致——對參與有效性的實證支持,以及它在工業民主中的倫理基礎,人們普遍認為,為了系統設計的目的,應該遵循參與策略(Greenbaum 和 Kyng 1991;Majchrzak 1988 年;斯卡布羅和科貝特 1992 年)。 此外,許多關於參與式設計過程的案例研究已經證明了參與系統設計的具體優勢,例如,關於最終設計的質量、用戶滿意度和新系統的接受度(即實際使用)(Mumford和 Henshall 1979;Spinas 1989;Ulich 等人 1991)。
那麼重要的問題不是是否參與,而是如何參與。 Scarbrough 和 Corbett (1992) 概述了設計過程各個階段的各種類型的參與(見表 3)。 正如他們指出的那樣,用戶很少參與實際的技術設計,而且通常不會超出信息分發範圍。 參與主要發生在技術系統實施和優化的後期階段以及社會技術設計選項的開發過程中,即組織和工作設計選項與技術系統使用選項相結合。
表 3. 用戶參與技術過程
參與類型 |
||
技術過程的階段 |
正式 |
非正式的 |
設計 |
工會諮詢 |
用戶重新設計 |
實施 |
新技術協議 |
討價還價的技巧 |
使用 |
工作設計 |
非正式工作重新設計 |
改編自 Scarbrough 和 Corbett 1992。
除了經理和工程師對用戶參與技術系統設計的抵制和公司正式參與結構中的潛在限制外,一個重要的困難是需要允許討論和評估系統的方法,這些系統還沒有存在(Grote 1994)。 在軟件開發中,可用性實驗室可以幫助克服這一困難,因為它們為未來用戶提供了早期測試的機會。
在研究系統設計過程(包括參與過程)時,Hirschheim 和 Klein(1989)強調了系統開發人員和管理人員對社會組織的性質、技術的性質及其作用等基本主題的隱式和顯式假設的影響。自己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系統設計者將自己視為專家、催化劑還是解放者將極大地影響設計和實施過程。 此外,如前所述,必須考慮參與式設計發生的更廣泛的組織背景。 Hornby 和 Clegg (1992) 為一般組織特徵與所選參與形式(或更準確地說,在系統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演變的形式)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些證據。 他們研究了在參與式項目結構中實施並明確承諾用戶參與的信息系統的引入。 然而,用戶報告說,他們對應該發生的變化知之甚少,對系統設計和相關問題(如工作設計和工作保障)的影響很小。 這一發現是根據組織的機械結構和不穩定過程來解釋的,這些組織促進了“任意”參與而不是理想的公開參與(見表 2)。
總之,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參與式變革策略的好處。 然而,關於產生、緩和或阻止這些積極影響的潛在過程和影響因素,仍有許多需要了解的地方。
WHO(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引入了人體功能受限的分類; ICIDH(國際分類損傷、殘疾和障礙)。 在這種分類中,疾病、局限性和障礙之間存在差異。
這個參考模型是為了促進國際交流而創建的。 該模型的提出一方面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框架,另一方面為醫生診斷患有疾病後果的人提供參考框架。
為什麼這個參考框架? 它的出現旨在試圖改善和增加長期能力有限的人的參與。 提到了兩個目標:
自 1 年 1994 月 5 日起,分類正式生效。 隨後開展的活動範圍廣泛,特別涉及以下問題:針對特定群體的信息和教育措施; 工人保護條例; 或者,例如,要求公司至少僱用 XNUMX% 的殘疾工人。 從長遠來看,分類本身會導致融合和不歧視。
疾病
疾病襲擊了我們每個人。 有些疾病可以預防,有些則不能。 某些疾病可以治愈,而另一些則不能。 應盡可能預防疾病,並儘可能治癒疾病。
減值
損傷是指心理、生理或解剖結構或功能的任何缺失或異常。
出生時只有三個手指而不是五個手指不一定會導致殘疾。 個人的能力以及三個手指的操作程度將決定該人是否殘疾。 然而,當大腦中樞水平無法進行相當數量的信號處理時,損傷肯定會導致殘疾,因為目前還沒有辦法為患者“治愈”(解決)這個問題。
殘疾
殘疾描述了個人在執行任務時遇到困難的功能水平,例如,難以從椅子上站起來。 這些困難當然與減值有關,但也與它周圍的環境有關。 一個坐在輪椅上,生活在荷蘭這樣平坦國家的人,比同樣生活在西藏這樣山區的人,有更多的自行交通的可能性。
阻礙
當問題被置於障礙水平時,可以確定主要問題在哪個領域是有效的,例如,不動或身體依賴。 這些會影響工作表現; 例如,此人可能無法自己去工作; 或者,一旦開始工作,可能需要個人衛生等方面的幫助。
障礙顯示了殘疾的消極後果,只能通過消除消極後果來解決。
總結和結論
上述分類及其政策提供了一個定義明確的國際可行框架。 任何關於為特定群體設計的討論都需要這樣一個框架來定義我們的活動並嘗試在設計中實現這些想法。
健康的人每天有規律地睡幾個小時。 通常他們在夜間睡覺。 他們發現在午夜和清晨之間的幾個小時內保持清醒是最困難的,而這正是他們通常的睡眠時間。 如果一個人在這些時間裡必須完全或部分保持清醒,那麼這個人就會進入一種被迫失眠的狀態,或者 睡眠剝奪,這通常被認為是疲倦。 需要睡眠,伴隨著睡意的波動,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充足的睡眠。 這就是為什麼經常說睡眠不足會導致一個人招致 睡眠不足 or 睡不著覺.
對於因工作安排(例如,夜間工作)或就此而言,長時間的空閒時間活動而無法獲得足夠睡眠時間的工人,睡眠剝奪是一個特殊的問題。 上夜班的工人一直處於睡眠不足狀態,直到輪班結束時有機會獲得睡眠時間。 由於白天的睡眠時間通常比需要的時間短,因此工人無法從睡眠不足的狀況中充分恢復,直到進行長時間的睡眠,很可能是夜間睡眠。 在那之前,這個人會累積睡眠不足。 (類似的情況——時差—在相差幾個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時區之間旅行後出現。 旅行者往往睡眠不足,因為新時區的活動時間段與出發地的正常睡眠時間段更清楚地對應。)在睡眠不足期間,工作人員會感到疲倦,他們的工作表現會受到各種影響。 因此,不同程度的睡眠剝奪已融入不得不不規律工作的工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採取措施應對這種睡眠不足的不利影響是很重要的。 導致睡眠不足的主要工作時間不規律情況見表 1。
表 1. 工作時間不規律導致不同程度睡眠剝奪的主要情況
工作時間不規律 |
導致睡眠剝奪的條件 |
值夜班 |
沒有或縮短夜間睡眠 |
清晨或傍晚值班 |
睡眠時間縮短,睡眠中斷 |
長時間工作或兩班制一起工作 |
睡眠的相位偏移 |
直接上夜班或清晨班 |
睡眠的連續相位偏移 |
換班間隔時間短 |
短暫而中斷的睡眠 |
休息日間隔時間長 |
睡眠不足的累積 |
在不同的時區工作 |
在出發地的“夜間”時間沒有或縮短睡眠時間(時差) |
空閒時間不平衡 |
睡眠相位錯位,睡眠時間短 |
在極端條件下,睡眠剝奪可能會持續一天以上。 然後隨著睡眠剝奪時間的延長,嗜睡和表現變化會增加。 然而,工人通常會在睡眠剝奪變得過於持久之前採取某種形式的睡眠。 如果睡眠不足,睡眠不足的影響仍然存在。 因此,重要的是不僅要了解各種形式的睡眠剝奪的影響,還要了解工人可以從中恢復的方式。
圖 1. 一組被剝奪兩晚睡眠的受試者的表現、睡眠等級和生理變量
睡眠剝奪的複雜性質如圖 1 所示,它描述了實驗室研究中關於兩天睡眠剝奪影響的數據(Fröberg 1985)。 數據顯示了長期睡眠剝奪導致的三個基本變化:
睡眠剝奪的影響與生理晝夜節律相關這一事實有助於我們理解其複雜的性質(Folkard 和 Akerstedt 1992)。 這些影響應被視為日常生活中睡眠-覺醒週期相移的結果。
因此,連續工作或睡眠不足的影響不僅包括警覺性下降,還包括工作能力下降、入睡可能性增加、幸福感和士氣下降以及安全性受損。 當重複這樣的睡眠剝奪時期時,例如輪班工人,他們的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Rutenfranz 1982;Koller 1983;Costa 等人 1990)。 因此,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確定睡眠剝奪在多大程度上損害了個人的健康,以及我們如何才能最好地利用睡眠的恢復功能來減少這種影響。
睡眠剝奪的影響
在一夜睡眠剝奪期間和之後,人體的生理晝夜節律似乎仍然持續。 例如,夜班工人第一天上班的體溫曲線趨於保持其基本的晝夜節律規律。 在夜間,氣溫會在清晨時分下降,在隨後的白天反彈上升,並在下午高峰後再次下降。 眾所周知,生理節律只能在連續幾天重複上夜班的過程中逐漸“調整”到夜班工人相反的睡眠-覺醒週期。 這意味著夜間對性能和嗜睡的影響比白天更顯著。 因此,睡眠剝奪的影響與生理和心理功能中的原始晝夜節律有不同的關聯。
睡眠剝奪對錶現的影響取決於要執行的任務類型。 任務的不同特徵會影響效果(Fröberg 1985;Folkard 和 Monk 1985;Folkard 和 Akerstedt 1992)。 通常,複雜的任務比簡單的任務更容易受到攻擊。 在三天的睡眠不足期間,涉及越來越多的數字或更複雜的編碼的任務的性能會下降更多(Fröberg 1985;Wilkinson 1964)。 需要在一定時間間隔內響應的節奏任務比自定節奏的任務更糟糕。 易受攻擊任務的實際例子包括對定義的刺激的連續反應、簡單的分類操作、編碼消息的記錄、複製打字、顯示監控和持續檢查。 睡眠剝奪對劇烈運動表現的影響也是眾所周知的。 圖 2 顯示了長期睡眠剝奪對錶現(視覺任務)的典型影響(Dinges 1992)。 失眠兩晚(40-56 小時)後的效果比失眠一晚(16-40 小時)後的效果更明顯。
圖 2. 回歸線適合響應速度(響應時間的倒數),在沒有睡眠損失(10-5 小時)、一晚睡眠損失(16 -16 小時)和兩晚失眠(40-40 小時)
任務執行受到影響的程度似乎也取決於它如何受到晝夜節律的“掩蔽”成分的影響。 例如,一些績效衡量標準,如五目標記憶搜索任務,被發現比連續反應時間任務更快地適應夜間工作,因此它們在快速輪班系統中可能相對未受影響(Folkard 等人,1993 年)。 XNUMX). 在考慮睡眠剝奪影響下性能的安全性和準確性時,必須考慮內源性生理生物鐘節律及其掩蔽成分的影響差異。
睡眠剝奪對工作效率的一種特殊影響是出現頻繁的“失誤”或無反應期(Wilkinson 1964;Empson 1993)。 這些表現失誤是短時間的警覺性降低或淺睡眠。 這可以在錄像表演、眼球運動或腦電圖 (EEG) 的記錄中找到。 長時間的任務(一個半小時或更長時間),尤其是重複任務時,更容易導致此類失誤。 單調的任務,例如簡單反應的重複或不頻繁信號的監測在這方面非常敏感。 另一方面,新任務受到的影響較小。 在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中的表現也很抗拒。
雖然有證據表明睡眠剝奪會逐漸減少覺醒,但人們預計失誤之間的表現水平受影響較小。 這解釋了為什麼一些性能測試的結果在短時間內完成時顯示睡眠不足的影響很小。 在一個簡單的反應時間任務中,失誤會導致很長的反應時間,而其餘的測量時間將保持不變。 因此,在解釋有關實際情況下睡眠損失影響的測試結果時需要謹慎。
睡眠剝奪期間的困倦變化顯然與生理晝夜節律以及此類流逝期有關。 嗜睡隨著夜班工作的第一段時間急劇增加,但在隨後的白天時間裡減少。 如果睡眠剝奪持續到第二天晚上,夜間嗜睡會變得非常嚴重(Costa 等人 1990 年;Matsumoto 和 Harada 1994 年)。 有時感覺對睡眠的需求幾乎無法抗拒; 這些時刻對應於失誤的出現,以及腦電圖記錄所證明的大腦功能中斷的出現。 過了一會兒,感覺睡意減輕了,但又出現了另一段時效。 然而,如果工人被問及各種疲勞感,他們通常會提到在整個睡眠剝奪期和間歇期持續增加的疲勞程度和全身疲倦。 在夜間睡眠剝奪後的白天,主觀疲勞水平略有恢復,但在持續睡眠剝奪的第二晚和隨後的夜晚,疲勞感明顯加劇。
在睡眠剝奪期間,之前的覺醒和晝夜節律階段相互作用的睡眠壓力可能總是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但困倦受試者的狀態不穩定性也受到環境效應的調節 (Dinges 1992)。 嗜睡受到刺激的數量和類型、環境提供的興趣以及刺激對受試者的意義的影響。 單調或需要持續注意的刺激更容易導致警惕性下降和失誤。 由於睡眠不足導致的生理困倦越大,受試者就越容易受到環境單調的影響。 動機和激勵可以幫助克服這種環境影響,但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
部分睡眠剝奪和累積睡眠不足的影響
如果受試者連續工作一整夜不睡覺,許多性能功能肯定會下降。 如果對像在沒有任何睡眠的情況下進入第二個夜班,則性能下降會更嚴重。 在完全剝奪睡眠的第三或第四個晚上之後,即使有很高的積極性,也很少有人能保持清醒並完成任務。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完全失眠的情況很少發生。 通常人們會在隨後的夜班中睡上一覺。 但來自不同國家的報告顯示,白天的睡眠幾乎總是不足以從夜間工作所招致的睡眠債中恢復過來(Knauth 和 Rutenfranz 1981;Kogi 1981;ILO 1990)。 結果,隨著輪班工人重複上夜班,睡眠不足不斷累積。 當由於需要遵守輪班時間表而減少睡眠時間時,也會導致類似的睡眠不足。 即使可以採取夜間睡眠,已知每晚僅兩小時的睡眠限制會導致大多數人睡眠不足。 這種睡眠減少會導致性能和警覺性受損(Monk 1991)。
表 1 給出了導致睡眠不足或部分睡眠剝奪累積的輪班制條件的例子。輪班、頻繁的夜班和不適當的假期分配加速了睡眠不足的積累。
白天睡眠質量差或睡眠時間縮短也很重要。 白天睡眠伴隨著覺醒頻率增加、深度睡眠和慢波睡眠減少以及與正常夜間睡眠不同的快速眼動睡眠分佈(Torsvall、Akerstedt 和 Gillberg 1981;Folkard 和 Monk 1985;Empson 1993)。 因此,即使在有利的環境中,白天的睡眠也可能不如夜間的睡眠好。
圖 3 說明了由於輪班制度中不同的睡眠時間而難以獲得優質睡眠,該圖根據日記記錄顯示了德國和日本工人的睡眠持續時間與入睡時間的函數關係(Knauth 和 Rutenfranz 1981 年;科吉 1985 年)。 由於晝夜節律的影響,白天的睡眠時間被迫縮短。 許多工人可能會在白天分開睡眠,並經常在可能的情況下在晚上增加一些睡眠。
圖 3. 平均睡眠時間與入睡時間的函數關係。 德國和日本輪班工人的數據比較。
在現實生活中,輪班工作者採取各種措施來應對這種睡眠不足的累積(Wedderburn 1991)。 例如,他們中的許多人試圖在上夜班前提前睡覺或在夜班後睡很長時間。 儘管這些努力決不能完全有效地抵消睡眠不足的影響,但它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作為應對措施的一部分,社會和文化活動可能會受到限制。 例如,外出的空閒時間活動在兩個夜班之間進行的頻率較低。 因此,睡眠時間和持續時間以及睡眠不足的實際累積取決於工作相關和社會環境。
從睡眠剝奪和健康措施中恢復
從睡眠剝奪中恢復過來的唯一有效方法是睡覺。 睡眠的這種恢復作用是眾所周知的(Kogi 1982)。 由於睡眠恢復可能因時間和持續時間而異(Costa 等人,1990 年),因此了解人們應該何時睡覺以及睡多長時間至關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加速睡眠不足的恢復,最好的辦法是保證一整晚的睡眠,但人們通常會通過分時段睡眠來補充被剝奪的正常夜間睡眠,從而盡量減少睡眠不足. 此類替換睡眠的各個方面如表 2 所示。
表 2. 提前睡眠、錨定睡眠和延遲睡眠替代正常夜間睡眠的各個方面
方面 |
提前睡覺 |
錨睡眠 |
延遲睡眠 |
場合 |
上夜班前 |
斷斷續續的夜晚 |
上夜班後 |
租期 |
通常很短 |
短的定義 |
通常很短但 |
品質 |
更長的潛伏期 |
延遲時間短 |
更短的延遲 |
與...的互動 |
節奏紊亂; |
有利於 |
節奏紊亂; |
為了彌補夜間睡眠不足,通常的做法是在“提前”和“延遲”階段(即夜班工作前後)進行白天睡眠。 這樣的睡眠與晝夜節律活動相吻合。 因此,睡眠的特點是潛伏期延長、慢波睡眠縮短、快速眼動睡眠中斷和社交生活障礙。 社會和環境因素對於決定睡眠的恢復效果很重要。 在考慮睡眠恢復功能的有效性時,應牢記在現實生活中輪班工作者不可能完全改變晝夜節律。
在這方面,已經報導了短暫“錨定睡眠”的有趣特徵(Minors 和 Waterhouse 1981;Kogi 1982;Matsumoto 和 Harada 1994)。 當一部分習慣性的日常睡眠在正常的夜間睡眠期間進行,其餘時間不規律地休息時,直腸溫度和尿液中幾種電解質的分泌的晝夜節律可以保持24小時。 這意味著在夜間睡眠期間進行短暫的夜間睡眠有助於在隨後的時間段保持原始的晝夜節律。
鑑於這些睡眠的不同恢復功能,我們可以假設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進行的睡眠可能具有某些互補作用。 對於夜班工人來說,一個有趣的方法是使用通常持續長達幾個小時的夜間小睡。 調查顯示,這種在夜班時的短暫睡眠在一些工人群體中很常見。 這種錨定睡眠型睡眠可有效減少夜間工作疲勞 (Kogi 1982),並可減少恢復睡眠的需要。 圖 4 比較了連續兩次夜班期間的疲勞主觀感受以及午睡組和非午睡組之間的下班恢復期(Matsumoto 和 Harada 1994)。 夜間小睡對減輕疲勞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這些影響在夜間工作後的大部分恢復期持續存在。 在這兩組之間,將非小睡組的白天睡眠時間與小睡組的總睡眠時間(夜間小睡加上隨後的白天睡眠)進行比較,沒有發現顯著差異。 因此,夜間小睡可以使部分基本睡眠在夜間工作後的白天睡眠之前得到。 因此可以建議,夜間工作期間的小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從工作和伴隨的睡眠剝奪引起的疲勞中恢復(Sakai 等人 1984 年;Saito 和 Matsumoto 1988 年)。
圖 4. 連續兩個夜班和下班恢復期的午睡和不午睡組疲勞主觀感覺的平均分
然而,必須承認,不可能製定出每個患有睡眠不足的工人都可以應用的最佳策略。 夜班國際勞工標準的製定證明了這一點,該標準為經常夜班的工人推薦了一套措施(Kogi 和 Thurman 1993)。 這些措施的不同性質以及增加輪班系統靈活性的趨勢清楚地反映了開發靈活睡眠策略的努力(Kogi 1991)。 年齡、身體健康、睡眠習慣和其他個體耐受性差異可能發揮重要作用(Folkard 和 Monk 1985;Costa 等人 1990;Härmä 1993)。 在這方面,增加工作時間表的靈活性並結合更好的工作設計是有用的(Kogi 1991)。
針對睡眠剝奪的睡眠策略應取決於工作生活的類型,並足夠靈活以滿足個人情況(Knauth、Rohmert 和 Rutenfranz 1979;Rutenfranz、Knauth 和 Angersbach 1981;Wedderburn 1991;Monk 1991)。 一個普遍的結論是,我們應該通過選擇適當的工作時間表來最大程度地減少夜間睡眠剝奪,並通過鼓勵適合個人的睡眠來促進恢復,包括在睡眠剝奪後的早期進行補充睡眠和良好的夜間睡眠。 重要的是要防止睡眠不足的累積。 剝奪工人正常夜間睡眠時間的夜間工作時間應盡可能短。 輪班間隔應足夠長,以保證足夠長的睡眠時間。 更好的睡眠環境和應對社會需求的措施也很有用。 因此,社會支持對於設計工作時間安排、工作設計和個人應對策略以促進面臨頻繁睡眠不足的工人的健康至關重要。
工作站設計的綜合方法
在人體工程學中,工作站的設計是一項關鍵任務。 人們普遍認為,在任何工作環境中,無論是藍領還是白領,設計良好的工作站不僅可以促進工人的健康和福祉,還可以提高生產力和產品質量。 相反,設計不當的工作站可能會導致或助長健康問題或慢性職業病的發展,以及將產品質量和生產率保持在規定水平的問題。
對於每一位人體工程學專家來說,上述陳述似乎微不足道。 每個人體工程學專家還認識到,全世界的工作生活不僅充滿了人體工程學的缺點,而且公然違反了人體工程學的基本原則。 很明顯,負責人:生產工程師、主管和經理對工作站設計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認識。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業工作方面存在一種國際趨勢,這似乎強調了人體工程學因素的重要性:對提高產品質量、靈活性和產品交付精度的需求不斷增加。 這些要求與關於工作和工作場所設計的保守觀點不相容。
雖然在目前的情況下,主要關注的是工作場所設計的物理因素,但應該記住,工作站的物理設計實際上不能與工作組織分開。 這個原則將在下面描述的設計過程中變得明顯。 該過程最終結果的質量取決於三個支持:人體工程學知識、與生產力和質量要求的整合以及參與。 這 實施過程 新工作站的設計必須迎合這種集成,這是本文的主要關注點。
設計注意事項
工作站是用來工作的。 必須認識到,工作站設計過程的出發點是必須實現特定的生產目標。 設計師——通常是生產工程師或其他中層管理人員——在內部製定工作場所願景,並開始通過他或她的規劃媒體實施該願景。 這個過程是迭代的:從粗略的第一次嘗試,解決方案逐漸變得越來越精細。 隨著工作的進展,在每次迭代中都必須考慮人體工程學方面。
應當指出的是, 人機工程學設計 工作站的密切相關 人體工程學評估 工作站。 事實上,這裡要遵循的結構同樣適用於工作站已經存在或處於規劃階段的情況。
在設計過程中,需要一種結構來確保所有相關方面都得到考慮。 處理此問題的傳統方法是使用包含一系列應考慮的變量的清單。 然而,通用檢查表往往體積龐大且難以使用,因為在特定的設計情況下,只有一小部分檢查表可能是相關的。 此外,在實際設計情況下,一些變量比其他變量更重要。 需要一種在設計情況下共同考慮這些因素的方法。 本文將提出這樣一種方法。
工作站設計的建議必須基於一組相關的需求。 應該注意的是,一般來說,考慮單個變量的閾值限制值是不夠的。 一個公認的生產力和保護健康的綜合目標使得有必要比傳統的設計情況更加雄心勃勃。 特別是,肌肉骨骼問題是許多工業環境中的一個主要方面,儘管這一類問題絕不僅限於工業環境。
工作站設計過程
過程中的步驟
在工作站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總是需要在初始階段告知用戶並組織項目,以便讓用戶充分參與,並增加員工對最終結果的全面接受的機會。 對這個目標的處理不在本論文的範圍內,它集中於為工作站的物理設計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問題,但設計過程仍然允許整合這樣一個目標。 在此過程中,應始終考慮以下步驟:
這裡的重點是第一步到第五步。 很多時候,實際上只有所有這些步驟的一個子集包含在工作站的設計中。 這可能有多種原因。 如果工作站是標准設計,例如在某些 VDU 工作情況下,可以適當地排除一些步驟。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排除所列的某些步驟會導致工作站的質量低於可以接受的質量。 當經濟或時間限制太嚴重時,或者由於管理層缺乏知識或洞察力而完全被忽視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收集用戶指定的需求
必須將工作場所的用戶確定為生產組織的任何成員,他們可能能夠就其設計提出合格的意見。 用戶可能包括,例如,工人、主管、生產計劃員和生產工程師,以及安全管理員。 經驗清楚地表明,這些參與者都有他們獨特的知識,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加以利用。
用戶指定需求的收集應滿足一些標準:
可以通過使用基於以下的方法來滿足上述一組標準 質量功能展開 (QFD) 根據 Sullivan (1986)。 這裡,用戶需求可以在存在混合參與者組(不超過八到十人)的會話中被收集。 所有參與者都會得到一張可移除的自粘便簽本。 他們被要求寫下他們認為相關的所有工作場所要求,每一項都寫在一張單獨的紙條上。 應包括與工作環境和安全、生產力和質量有關的方面。 只要發現有必要,此活動就可以繼續進行,通常為 XNUMX 到 XNUMX 分鐘。 在這節課之後,一個接一個的參與者被要求讀出他或她的要求,並將筆記貼在房間裡的一塊板上,讓小組中的每個人都能看到。 這些需求被分為自然類別,例如照明、起重輔助設備、生產設備、達到要求和靈活性要求。 一輪結束後,該小組有機會討論和評論一組需求,一次一個類別,關於相關性和優先級。
在上述過程中收集的一組用戶指定的需求構成了開發需求規範的基礎之一。 過程中的附加信息可能由其他類別的參與者產生,例如產品設計師、質量工程師或經濟學家; 然而,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用戶在這方面可以做出的潛在貢獻。
優先級和需求規範
在規範過程中,必鬚根據不同的重要性來考慮不同類型的需求; 否則,已經考慮到的所有方面都必須並行考慮,這可能會使設計情況變得複雜和難以處理。 這就是為什麼在特定的設計情況下難以管理檢查表的原因,如果要達到目的就需要詳細說明。
可能很難設計出一種優先級方案,它可以同樣很好地服務於所有類型的工作站。 然而,假設手動處理材料、工具或產品是工作站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那麼與肌肉骨骼負荷相關的方面很可能會排在優先級列表的首位。 這個假設的有效性可以在流程的用戶需求收集階段進行檢查。 相關的用戶需求可能例如與肌肉緊張和疲勞、伸手可及、看到或易於操作相關聯。
必須認識到,可能無法將所有用戶指定的需求轉化為技術需求規範。 儘管此類需求可能涉及更微妙的方面,例如舒適度,但它們可能具有很高的相關性,應在此過程中加以考慮。
肌肉骨骼負荷變量
根據上述推理,我們在此應用的觀點是,有一組與肌肉骨骼負荷相關的基本人體工程學變量需要在設計過程中作為優先考慮因素,以消除風險 工作相關的肌肉骨骼疾病 (WRMD)。 這種類型的障礙是一種疼痛綜合症,局限於肌肉骨骼系統,由於對特定身體部位的反复壓力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Putz-Anderson 1988)。 基本變量是(例如,Corlett 1988):
關於 肌肉力量,標准設定可能基於生物力學、生理學和心理因素的組合。 這是一個通過測量輸出力需求來操作的變量,根據處理質量或所需的力,例如,手柄的操作。 此外,可能必須考慮與高動態工作相關的峰值負載。
工作姿勢 需求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評估:(a) 關節結構拉伸超出自然運動範圍的情況,以及 (b) 某些特別尷尬的情況,例如跪下、扭曲或彎腰姿勢,或將手舉過肩膀工作等級。
時間要求 可根據映射 (a) 短週期、重複性工作和 (b) 靜態工作進行評估。 應該注意的是,靜態工作評估可能不僅僅涉及長時間保持工作姿勢或產生恆定的輸出力; 從穩定肌肉的角度來看,尤其是在肩關節,看似動態的工作可能具有靜態特徵。 因此可能有必要考慮長期的聯合動員。
在實踐中,一種情況的可接受性當然是基於對承受最大壓力的身體部位的要求。
重要的是要注意這些變量不應一次單獨考慮,而應綜合考慮。 例如,如果只是偶爾出現,高強度需求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偶爾將手臂舉過肩部水平通常不是危險因素。 但必須考慮這些基本變量之間的組合。 這往往會使標準制定變得困難和復雜。
在 修訂後的 NIOSH 公式,用於設計和評估人工處理任務 (Waters 等人,1993 年),通過設計一個考慮以下中介因素的推薦重量限制方程式解決了這個問題:水平距離、垂直提升高度、提升不對稱性、手柄耦合和提升頻率。 這樣,基於理想條件下的生物力學、生理學和心理標準的 23 千克可接受負載限制可以在考慮到工作情況的具體情況後進行大幅修改。 NIOSH 方程式為評估涉及起重任務的工作和工作場所提供了基礎。 然而,NIOSH 方程的可用性存在嚴重的局限性:例如,只能分析雙手升降機; 分析單手升降機的科學證據仍無定論。 這說明了將科學證據完全用作工作和工作場所設計基礎的問題:在實踐中,科學證據必須與對所考慮的工作類型有直接或間接經驗的人的受過教育的觀點相結合。
立方體模型
考慮到需要考慮的複雜變量集,工作場所的人體工程學評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溝通問題。 基於上述優先討論,開發了一個用於工作場所人體工程學評估的立方體模型(Kadefors 1993)。 這裡的主要目標是開發一種用於交流目的的教學工具,基於這樣的假設,即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輸出力、姿勢和時間測量構成相互關聯的、優先的基本變量。
對於每一個基本變量,人們認識到可以根據嚴重程度對需求進行分組。 在這裡,建議可以將這樣的分組分為三類:(1) 低要求(2) 中等要求 或(3) 高要求. 需求水平可以通過使用任何可用的科學證據或通過與一組用戶達成共識的方法來設置。 這兩種選擇當然不是相互排斥的,可能會產生相似的結果,但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
如上所述,基本變量的組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肌肉骨骼疾病和累積性創傷疾病發展的風險水平。 例如,在對力和姿勢也至少有中等水平要求的情況下,高時間要求可能會使工作情況無法接受。 在工作場所的設計和評估中,必須聯合考慮最重要的變量。 這裡有 立方體模型 出於此類評估目的,建議。 基本變量——力、姿勢和時間——構成了立方體的三個軸。 對於每個需求組合,可以定義一個子多維數據集; 該模型總共包含 27 個這樣的子立方體(見圖 1)。
圖 1. 用於人體工程學評估的“立方體模型”。 每個立方體代表與力、姿勢和時間相關的需求組合。 光:可接受的組合; 灰色:有條件接受; 黑色:不可接受
該模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需求組合的可接受程度。 在模型中,針對可接受性提出了三區分類方案:(1)情況是 可接受的, (2) 情況是 有條件地接受 (3) 情況是 不可接受的. 出於教學目的,可以為每個子立方體指定特定的紋理或顏色(例如,綠-黃-紅)。 同樣,評估可以基於用戶或基於科學證據。 有條件的可接受(黃色)區域表示“對於所有或部分相關操作人員而言,存在不可忽視的疾病或傷害風險”(CEN 1994)。
為了開發這種方法,考慮一個案例是有用的:在中等節奏的單手材料處理中評估肩部負荷。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承受最大壓力的通常是肩部結構。
關於力變量,在這種情況下分類可以基於處理的質量。 這裡, 低力需求 被確定為低於最大自主舉重能力 (MVLC) 的 10%,在最佳工作區相當於約 1.6 公斤。 高力需求 需要超過 30% 的 MVLC,大約 4.8 公斤。 中等力量需求 落在這些限制之間。 低姿勢應變 是上臂靠近胸腔的時候。 高姿勢勞損 當肱骨外展或屈曲超過45°時。 中等姿勢勞損 當外展/屈曲角度在 15° 和 45° 之間時。 時間要求低 是指每個工作日斷斷續續處理時間少於 10 小時,或每天連續處理時間少於 XNUMX 分鐘。 高時間需求 是指每個工作日處理時間超過 30 小時,或連續處理時間超過 XNUMX 分鐘(持續或重複)。 中等時間需求 是當曝光落在這些限制之間時。
在圖 1 中,可接受程度已分配給需求組合。 例如,可以看出,高時間要求可能只與組合的低力和姿勢要求相結合。 從不可接受到可接受的轉變可以通過減少任一維度的需求來實現,但在許多情況下,減少時間需求是最有效的方法。 換句話說,在某些情況下,工作場所的設計應該改變,而在其他情況下,改變工作組織可能更有效。
使用一組用戶的共識小組來定義需求水平和可接受程度的分類可能會大大增強工作站設計過程,如下所述。
附加變量
除了上面考慮的基本變量之外,還必須考慮一組從人體工程學角度表徵工作場所的變量和因素,這取決於要分析的情況的特定條件。 他們包括:
在很大程度上,一次可以考慮這些因素; 因此清單方法可能有用。 Grandjean (1988) 在他的教科書中涵蓋了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需要考慮的基本方面。 Konz (1990) 在他的指南中為工作站組織和設計提供了一組主要問題,重點關注製造系統中的工人-機器接口。
在此處遵循的設計過程中,應結合用戶指定的需求來閱讀清單。
工作站設計示例:手工焊接
作為一個說明性(假設的)示例,此處描述了導致手動焊接工作站實施的設計過程(Sundin 等人,1994 年)。 焊接是一項經常結合對肌肉力量的高要求和對手工精度的高要求的活動。 作品具有靜態特徵。 焊工經常專門進行焊接。 焊接工作環境通常是惡劣的,暴露在高噪音水平、焊接煙霧和光輻射中。
任務是設計一個工作場所,用於在車間環境中對中型物體(最大 300 公斤)進行手動 MIG(金屬惰性氣體)焊接。 由於要製造的物體種類繁多,因此工作站必須具有靈活性。 對生產力和質量有很高的要求。
執行 QFD 過程是為了提供一組用戶方面的工作站需求。 焊工、生產工程師和產品設計師都參與其中。 此處未列出的用戶需求涵蓋了廣泛的方面,包括人體工程學、安全性、生產力和質量。
使用立方體模型方法,專家組一致確定了高、中和低負載之間的限制:
從使用立方體模型(圖 1)的評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在力和姿勢應變方面同時存在高或中等需求,則不能接受高時間需求。 為了減少這些需求,機械化的物體處理和工具懸掛被認為是必要的。 圍繞這一結論達成了共識。 使用簡單的計算機輔助設計 (CAD) 程序 (ROOMER),創建了一個設備庫。 可以很容易地開發和修改各種工作場所佈局,並與用戶密切互動。 與僅僅看計劃相比,這種設計方法具有顯著的優勢。 它使用戶可以立即了解預期工作場所的外觀。
圖 2. 在設計過程中得出的用於手工焊接的工作站的 CAD 版本
圖 2 顯示了使用 CAD 系統到達的焊接工作站。 它是一個減少了力和姿勢需求的工作場所,幾乎滿足了用戶提出的所有剩餘需求。
根據設計過程第一階段的結果,實施了焊接工作場所(圖 3)。 該工作場所的資產包括:
在實際設計情況下,由於經濟、空間和其他限制,可能不得不做出各種妥協。 然而,應該指出的是,世界各地的焊接行業都很難獲得有執照的焊工,而且他們是一項相當大的投資。 幾乎沒有焊工作為現役焊工正常退休。 讓熟練的焊工繼續工作對所有相關方都有好處:焊工、公司和社會。 例如,物體處理和定位設備應該成為許多焊接工作場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是有充分理由的。
工作站設計數據
為了能夠正確設計工作場所,可能需要大量的基本信息。 這些信息包括用戶類別的人體測量數據、男性和女性人群的舉重和其他輸出力能力數據、構成最佳工作區域的規範等。 在本文中,給出了一些關鍵論文的參考。
Grandjean (1988) 的教科書對工作和工作站設計的幾乎所有方面進行了最全面的處理。 Pheasant (1986) 介紹了與工作站設計相關的廣泛人體測量方面的信息。 Chaffin 和 Andersson (1984) 提供了大量的生物力學和人體測量數據。 Konz (1990) 提出了工作站設計的實用指南,包括許多有用的經驗法則。 Putz-Anderson (1988) 提出了上肢的評估標準,特別是關於累積性創傷障礙的評估標準。 Sperling 等人給出了使用手動工具工作的評估模型。 (1993)。 關於手動提升,Waters 和同事開發了修訂後的 NIOSH 方程,總結了有關該主題的現有科學知識(Waters 等人,1993 年)。 例如,Rebiffé、Zayana 和 Tarrière (1969) 以及 Das 和 Grady (1983a, 1983b) 提出了功能性人體測量學和最佳工作區的規範。 Mital 和 Karwowski (1991) 編輯了一本有用的書,回顧了與工業工作場所設計相關的各個方面。
考慮到所有相關方面,正確設計工作站所需的大量數據將使生產工程師和其他負責人必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 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提供各種類型的決策支持系統,例如以基於知識的系統或專家系統的形式。 例如,DeGreve 和 Ayoub(1987 年)、Laurig 和 Rombach(1989 年)以及 Pham 和 Onder(1992 年)已經給出了關於此類發展的報告。 然而,設計一個系統使最終用戶能夠輕鬆訪問特定設計情況下所需的所有相關數據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
通常,工具包括頭部和手柄,有時還有軸,或者在電動工具的情況下,包括主體。 由於該工具必須滿足多個用戶的要求,因此可能會出現基本衝突,可能必須妥協。 其中一些衝突源於用戶能力的限制,還有一些是工具本身固有的。 然而,應該記住,人類的局限性是與生俱來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改變的,而工具的形式和功能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因此,為了實現理想的改變,注意力必須主要集中在工具的形式上,特別是用戶和工具之間的接口,即手柄。
握力的本質
廣泛接受的抓地力特徵是根據 強力握把 精準抓握 和 鉤握,幾乎所有的人類手工活動都可以通過它來完成。
在諸如用於錘打釘子的強力握把中,工具被夾持在由部分彎曲的手指和手掌形成的夾具中,拇指施加反壓力。 在精確抓握中,例如在調整固定螺釘時使用的工具,工具被夾在手指的屈肌面和相對的拇指之間。 精確握法的一種改進是鉛筆式握法,這是不言自明的,用於復雜的工作。 精準握把的力量只有強力握把的 20%。
鉤式握把用於除了握住以外不需要任何其他東西的地方。 在鉤握中,物體從彎曲的手指上懸掛下來,有或沒有拇指的支撐。 重型工具應設計成可以用鉤形把手攜帶。
握把厚度
對於精密握把,螺絲刀的推薦厚度為 8 至 16 毫米 (mm),鋼筆的推薦厚度為 13 至 30 毫米。 對於圍繞一個或多或少的圓柱形物體施加的力量握力,手指應該圍繞圓周的一半以上,但手指和拇指不應相交。 推薦的直徑範圍從低至 25 毫米到高達 85 毫米。 最佳值因手的大小而異,男性約為 55 至 65 毫米,女性約為 50 至 60 毫米。 手小的人不應在直徑大於 60 毫米的強力握把中執行重複動作。
握力和手的跨度
使用工具需要力量。 除了握持,對手部力量要求最大的是鉗子、破碎工具等橫桿動作工具的使用。 有效壓碎力是握力和所需工具跨度的函數。 男性拇指末端和抓握手指末端之間的最大功能跨度平均約為 145 毫米,女性約為 125 毫米,存在種族差異。 對於男性和女性均在 45 至 55 毫米範圍內的最佳跨度,單次短期動作可用的握力範圍為男性約 450 至 500 牛頓,女性約 250 至 300 牛頓,但對於重複性動作建議的要求可能是男性接近 90 到 100 牛頓,女性接近 50 到 60 牛頓。 許多常用的夾子或鉗子超出了單手使用的能力,尤其是對女性而言。
當手柄是螺絲刀或類似工具的手柄時,可用扭矩取決於用戶將力傳遞到手柄的能力,因此取決於手和手柄之間的摩擦係數以及手柄的直徑。 手柄形狀的不規則性對施加扭矩的能力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但鋒利的邊緣會導致不適並最終導致組織損傷。 允許施加最大扭矩的圓柱形手柄的直徑為 50 至 65 毫米,而球形手柄的直徑為 65 至 75 毫米。
手柄
手柄形狀
手柄的形狀應最大限度地增加皮膚和手柄之間的接觸。 它應該是通用的和基本的,通常是扁平的圓柱形或橢圓形截面,具有長曲線和平面,或球體的一部分,以符合抓握手的一般輪廓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由於與工具本體相連,手柄也可以採用馬鐙形、T形或L形,但與手接觸的部分將是基本形狀。
手指圍成的空間當然是複雜的。 簡單曲線的使用是為了滿足不同手和不同屈曲度所代表的變化而做出的折衷。 在這方面,不希望以脊和谷、凹槽和凹痕的形式將彎曲手指的任何輪廓匹配引入到手柄中,因為事實上,這些修改不適合大量的手並且可能確實超過時間長了,對軟組織造成壓力損傷。 特別是,不建議使用大於 3 mm 的凹槽。
圓柱截面的一種變體是六角截面,這在小口徑工具或儀器的設計中具有特殊價值。 在小口徑的六邊形截面上比在圓柱體上更容易保持穩定的抓握。 三角形和方形截面也被使用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在這些情況下,邊緣必須倒圓角以避免壓力傷害。
握把表面和質地
幾千年來,除了鉗子或夾子等壓碎工具之外,木材一直是工具手柄的首選材料並非偶然。 除了它的美學吸引力,木材很容易獲得併且很容易被不熟練的工人加工,並且具有彈性、導熱性、摩擦阻力和相對於體積的相對輕質的特性,這使得它非常適合這種用途和其他用途。
近年來,金屬和塑料手柄在許多工具中變得越來越普遍,後者尤其適用於輕型錘子或螺絲刀。 然而,金屬手柄會向手傳遞更多的力,因此最好包裹在橡膠或塑料護套中。 在可行的情況下,抓握表面應可輕微壓縮、不導電且光滑,並且應最大化表面積以確保壓力分佈在盡可能大的區域。 已使用泡沫橡膠握把來減少手部疲勞和壓痛的感覺。
工具表面的摩擦特性隨手施加的壓力、表面的性質以及油或汗液的污染而變化。 少量的汗水會增加摩擦係數。
手柄長度
手柄的長度由手的關鍵尺寸和工具的性質決定。 例如,對於單手在強力握把中使用的錘子,理想的長度範圍從最小約 100 毫米到最大約 125 毫米。 短手柄不適合強力握把,而短於 19 毫米的手柄不能用拇指和食指正確抓握,也不適合任何工具。
理想情況下,對於電動工具或除頂蓋鋸或鋼絲鋸以外的手鋸,手柄應在第 97.5 個百分位水平容納閉合手插入其中的寬度,即長軸方向為 90 至 100 毫米,長軸方向為 35 毫米短至 40 毫米。
重量與平衡
對於精密工具,重量不是問題。 對於重型錘子和電動工具,重量在 0.9 公斤和 1.5 公斤之間是可以接受的,最大重量約為 2.3 公斤。 對於大於建議的重量,工具應通過機械方式支撐。
在衝擊工具如錘子的情況下,希望將手柄的重量減少到與結構強度相容的最小值並且在頭部具有盡可能大的重量。 在其他工具中,餘額應盡可能平均分配。 對於小頭和大手柄的工具,這可能是不可能的,但是隨著體積相對於頭部和軸的尺寸的增加,手柄應該逐漸變輕。
手套的意義
工具設計者有時會忽視工具並非總是由徒手握持和操作。 通常戴手套是為了安全和舒適。 安全手套很少笨重,但在寒冷氣候下戴的手套可能很重,不僅會影響感官反饋,還會影響抓握能力。 戴羊毛或皮手套會使手的厚度增加 5 毫米,拇指處的手寬增加 8 毫米,而較重的連指手套可分別增加 25 至 40 毫米。
慣用手
西半球的大多數人喜歡使用右手。 少數人在功能上是靈巧的,所有人都可以學會用任何一隻手以或多或少的效率進行操作。
儘管慣用左手的人數很少,但只要可行,工具手柄的安裝應使左撇子或右撇子都能使用該工具(示例包括電動工具中輔助手柄的定位或剪刀或夾子中的手指環),除非這樣做顯然效率低下,例如螺釘型緊固件的情況,這種緊固件旨在利用右撇子前臂強大的旋後肌肉,同時排除左手 - hander 以同樣的效果使用它們。 必須接受這種限制,因為提供左手螺紋不是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性別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女性的手部尺寸、抓握力和力量往往比男性低 50% 到 70%,當然,與處於較低百分位端的一些男性相比,處於較高百分位端的一些女性手更大,力量也更大。 結果,有相當數量但不確定的人,大多數是女性,難以操作各種專為男性使用而設計的手動工具,特別包括重錘和重鉗,以及金屬切割、壓接和夾緊工具和剝線鉗。 女性使用這些工具可能需要雙手操作而不是單手操作。 因此,在混合性別的工作場所,必須確保提供合適尺寸的工具,不僅可以滿足女性的需求,還可以滿足手部尺寸較低的男性的需求。
特別考慮
在可行的情況下,工具手柄的方向應使操作手符合手臂和手的自然功能位置,即手腕超過一半旋後,外展約 15° 並略微背屈,小指幾乎完全屈曲,其他人不太屈曲,拇指內收並略微彎曲,這種姿勢有時被錯誤地稱為握手姿勢。 (在握手時,手腕不會超過半個旋後。)手腕的內收和背屈與手指和拇指的不同彎曲的組合產生了一個抓握角度,包括手臂的長軸和手臂的長軸之間的大約 80°通過拇指和食指形成的環的中心點的線,即拳的橫軸。
強迫手進入尺骨偏斜的位置,即手向小指彎曲,如使用標準鉗子時發現的那樣,會對手腕結構內的肌腱、神經和血管產生壓力,並可能導致腱鞘炎、腕管綜合症等致殘性疾病。 通過彎曲手柄並保持手腕伸直(即彎曲工具而不是彎曲手),可以避免壓迫神經、軟組織和血管。 雖然這一原則早已得到認可,但尚未被工具製造商或使用大眾廣泛接受。 它特別適用於設計交叉槓桿作用工具,例如鉗子,以及刀具和錘子。
鉗子和十字槓桿工具
必須特別考慮鉗子和類似設備的手柄形狀。 傳統上,鉗子具有等長的彎曲手柄,上部曲線近似於手掌的曲線,下部曲線近似於彎曲手指的曲線。 當工具握在手中時,手柄之間的軸線與鉗子的鉗口軸線在一條直線上。 因此,在操作中,必須保持手腕極度偏尺,即向小指彎曲,同時反复旋轉。 在這個位置上,身體的手腕臂部分的使用效率極低,並且對肌腱和關節結構的壓力很大。 如果該動作是重複的,則可能會導致過度使用傷害的各種表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更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新型鉗子。 在這些鉗子中,手柄的軸線相對於鉗口的軸線彎曲了大約 45°。 手柄加厚,可以更好地抓握,同時減少對軟組織的局部壓力。 上手柄按比例較長,形狀適合併圍繞手掌的尺骨側。 手柄的前端包含拇指支撐。 下手柄較短,前端有一個柄腳或圓形突起,彎曲的手指符合彎曲的手指。
雖然上述變化有些激進,但可以相對容易地在鉗子中做出幾項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合理改進。 也許最重要的是,在需要強力握把的地方,手柄的加厚和輕微扁平化,手柄的頭端有拇指支撐,另一端有輕微的喇叭口。 如果不是設計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用橡膠或適當的合成材料製成的固定或可拆卸的非導電護套包裹基本金屬手柄來實現這種修改,並可能直接粗糙化以提高觸覺質量。 手指的手柄壓痕是不希望的。 對於重複使用,可能需要在手柄中安裝一個輕型彈簧,以便在關閉後將其打開。
相同的原理適用於其他十字槓桿工具,特別是在手柄的厚度和扁平度方面的變化。
刀
對於通用刀具,即不用於匕首抓握的刀具,手柄和刀片之間最好有 15° 角,以減少關節組織的壓力。 手柄的尺寸和形狀通常應與其他工具一致,但為了適應不同的手型,建議提供兩種尺寸的刀柄,即一種適合 50% 至 95% 的用戶,另一種對於第 5 個到第 50 個百分位數。 為了讓手盡可能靠近刀片施力,手柄的頂部表面應包含一個凸起的拇指托。
需要一個護刀器以防止手向前滑到刀片上。 護罩可以採用多種形式,例如長約 10 至 15 毫米的柄腳或彎曲突起,從手柄向下突出,或與手柄成直角,或由重金屬環從前至手柄的後部。 拇指托還可以防止打滑。
手柄應符合一般人體工程學指南,具有抗油脂的屈服表面。
錘
除了與彎曲手柄相關的要求外,上面已大致考慮了對錘子的要求。 如上所述,手腕的強迫和重複彎曲可能會導致組織損傷。 通過彎曲工具而不是手腕,可以減少這種損壞。 關於錘子,已經檢查了各種角度,但看起來將頭部向下彎曲 10° 到 20° 之間可能會提高舒適度,如果它實際上並沒有提高性能的話。
螺絲刀和刮削工具
螺絲刀的手柄和其他一些類似握持方式的工具,如刮刀、銼刀、手鑿等,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每一次都與精確握把或強力握把一起使用。 每個人都依靠手指和手掌的功能來穩定和傳遞力量。
已經考慮了手柄的一般要求。 已發現螺絲刀手柄最常見的有效形狀是經過改進的圓柱形,末端為圓頂形以容納手掌,並在與軸相交處略微張開以提供對手指末端的支撐。 以這種方式,扭矩主要通過手掌施加,手掌通過從手臂施加的壓力和皮膚處的摩擦阻力保持與手柄接觸。 手指雖然傳遞了一些力,但更多地起到了穩定的作用,由於需要較少的力量,因此不會造成疲勞。 因此,頭部的圓頂在手柄設計中變得非常重要。 如果圓頂上或圓頂與手柄相接的地方有鋒利的邊緣或脊,則手會長老繭並受傷,或者力的傳遞會轉移到效率較低且更容易疲勞的手指和拇指。 軸通常是圓柱形的,但引入了三角形軸,可以為手指提供更好的支撐,儘管使用它可能會更疲勞。
如果重複使用螺絲刀或其他緊固件以致存在過度使用傷害的危險,則應將手動起子更換為從頭頂吊帶上懸掛的電動起子,其方式應易於取用而不會妨礙工作。
鋸和電動工具
手鋸,除了鋼絲鋸和輕型鋼鋸,像螺絲刀一樣的手柄是最合適的,通常有一個手柄,手柄的形式是連接在鋸片上的閉合手槍式握把。
手柄基本上包括一個環,手指放在該環中。 該環實際上是一個兩端彎曲的矩形。 考慮到戴手套,它的長徑內部尺寸應約為 90 至 100 毫米,短徑應為 35 至 40 毫米。 與手掌接觸的手柄應該是前面提到的扁平圓柱形,具有復合曲線以合理地貼合手掌和彎曲的手指。 外弧至內弧的寬度應為35mm左右,厚度不超過25mm。
奇怪的是,抓握和握住電動工具的功能與握住鋸子的功能非常相似,因此某種類型的手柄也很有效。 電動工具中常見的手槍式握把類似於打開的鋸柄,其側面是彎曲的而不是扁平的。
大多數電動工具包括手柄、主體和頭部。 手柄的位置很重要。 理想情況下,手柄、身體和頭部應該在一條直線上,這樣手柄連接在身體的後部,頭部從前面突出。 動作線是伸出食指的線,使頭部偏心於身體的中軸線。 然而,工具的質心位於手柄的前面,而扭矩會產生手必須克服的身體轉動運動。 因此,將主手柄直接放在質心下方會更合適,這樣,如果需要,主體可以在手柄後面和前面突出。 或者,特別是在重型鑽機中,輔助手柄可以以這樣的方式放置在鑽機下方,使得可以用任一隻手操作鑽機。 電動工具通常由裝在手柄前端上部並由食指操作的扳機操作。 扳機應該設計成可以用任何一隻手操作,並且應該包含一個易於復位的閂鎖機構,以便在需要時保持電源開啟。
卡爾·赫·克羅默
在下文中,將研究人體工程學設計的三個最重要的問題:首先, 控制,將能量或信號從操作員傳輸到機器的裝置; 第二, 指標 或顯示器,向操作員提供有關機器狀態的視覺信息; 第三,面板或控制台中控件和顯示器的組合。
為坐著的操作員設計
坐著是一種比站著更穩定、耗能更少的姿勢,但它比站著更能限制工作空間,尤其是腳部。 然而,與站著相比,坐著時操作腳踏控制要容易得多,因為腳必須將很少的體重轉移到地面上。 此外,如果腳施加的力的方向部分或大部分向前,則提供具有靠背的座椅允許施加相當大的力。 (這種佈置的典型示例是汽車中踏板的位置,它們位於駕駛員前方,或多或少低於座椅高度。)圖 1 示意性地顯示了可供坐著的操作員使用的踏板位置。 請注意,該空間的具體尺寸取決於實際操作員的人體測量學。
用於放置手動控件的空間主要位於身體前方,大致呈球形輪廓,該輪廓以肘部、肩部或這兩個身體關節之間的某處為中心。 圖 2 示意性地顯示了控件位置的空間。 當然,具體尺寸取決於操作者的人體測量學。
必須注視的顯示器和控件的空間以眼睛前方的部分球體的外圍為界,並以眼睛為中心。 因此,此類顯示器和控件的參考高度取決於就座操作員的眼睛高度以及他或她的軀乾和頸部姿勢。 距離小於一米左右的視覺目標的首選位置明顯低於眼睛的高度,並且取決於目標的接近程度和頭部的姿勢。 目標越近,它的位置就應該越低,並且應該位於或靠近操作者的內側(中矢狀)平面。
用“耳眼線”(Kroemer 1994a)來描述頭部的姿勢很方便,在側視圖中,它穿過右耳孔和右眼瞼的接合處,而頭部不向任何一側傾斜(在正面視圖中瞳孔處於同一水平水平)。 當俯仰角變大時,人們通常稱頭部位置為“直立”或“直立” P (見圖3)耳眼線與地平線成15°左右,眼睛在耳朵高度以上。 視覺目標的首選位置是耳眼線下方 25°–65°(洛西 在圖 3 中),對於必須保持聚焦的近距離目標,大多數人更喜歡較低的值。 儘管視線的首選角度存在很大差異,但大多數受試者,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喜歡聚焦在具有大視野的近距離目標上 洛西 角度。
專為站立操作員設計
很少需要站立的操作員進行踏板操作,因為否則操作員必須花太多時間單腳站立而另一隻腳操作控制器。 顯然,站著的操作者同時操作兩個踏板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當操作員靜止不動時,腳踏控制裝置的位置僅限於行李箱下方的一小塊區域,略微位於行李箱前方。 走動會提供更多空間來放置踏板,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因為涉及到步行距離。
站立操作員的手動控制位置包括與坐著操作員大致相同的區域,大致在身體前方的半個球體,其中心靠近操作員的肩膀。 對於重複的控制操作,該半球體的優選部分將是其下部。 顯示器的位置區域也類似於適合坐著的操作員的區域,同樣大致是一個以操作員眼睛為中心的半球體,首選位置位於該半球體的下部。 顯示器的確切位置以及必須看到的控件的確切位置取決於頭部的姿勢,如上所述。
控制器的高度適當參考操作員肘部的高度,同時上臂懸掛在肩部。 必須注視的顯示器和控件的高度是指操作員的眼睛高度。 兩者都取決於操作員的人體測量學,對於矮個子和高個子、男人和女人以及不同種族的人,這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腳踏控制
應區分兩種控制:一種用於將大能量或力傳遞給一台機器。 這方面的例子是自行車上的踏板或沒有動力輔助功能的較重車輛中的製動踏板。 將控制信號傳送至機器的腳踏控制裝置,例如通斷開關,通常只需要少量的力或能量。 雖然考慮踏板的這兩個極端形式很方便,但存在各種中間形式,設計師的任務是確定以下哪一種設計建議最適用於它們。
如上所述,重複或連續的踏板操作應該只需要坐著的操作員。 對於旨在傳輸大能量和力的控制,以下規則適用:
控件的選擇
必鬚根據下列需要或條件在不同種類的控制中進行選擇:
控件的功能用途也決定了選擇程序。 主要標準如下:
控制運動方向 |
||||||||||||
功能 |
Up |
權 |
向前 |
順時針 |
按, |
下 |
左列 |
向後 |
返回 |
計數器- |
拉1 |
推2 |
On |
+3 |
+ |
+ |
+ |
- |
+3 |
+ |
|||||
關閉 |
+ |
- |
- |
+ |
- |
|||||||
權 |
+ |
- |
||||||||||
左列 |
+ |
- |
||||||||||
提高 |
+ |
- |
||||||||||
降低 |
- |
+ |
||||||||||
撤回 |
- |
+ |
- |
|||||||||
延長 |
+ |
- |
- |
|||||||||
提高 |
- |
- |
+ |
- |
||||||||
減少 |
- |
- |
+ |
- |
||||||||
開放價值 |
- |
+ |
||||||||||
收盤價 |
+ |
- |
空白:不適用; + 最喜歡; – 不太喜歡。 1 帶觸發式控制。 2 帶推拉開關。 3 在美國上升,在歐洲下降。
資料來源:修改自 Kroemer 1995。
表 1 和表 2 有助於選擇適當的控件。 但是,請注意,很少有用於控件選擇和設計的“自然”規則。 目前的大多數建議純粹是經驗性的,適用於現有設備和西方刻板印象。
影響 |
鑰匙- |
切換 |
推- |
酒吧 |
圓形 |
指輪 |
指輪 |
曲柄 |
翹板開關 |
槓桿 |
操縱桿 |
傳說 |
滑動1 |
選擇開/關 |
+ |
+ |
+ |
= |
+ |
+ |
+ |
||||||
選擇開/待/關 |
- |
+ |
+ |
+ |
+ |
+ |
|||||||
選擇關閉/模式 1/模式 2 |
= |
- |
+ |
+ |
+ |
+ |
|||||||
從幾個相關功能中選擇一個功能 |
- |
+ |
- |
= |
|||||||||
選擇三個或更多離散選項之一 |
+ |
+ |
|||||||||||
選擇操作條件 |
+ |
+ |
- |
+ |
+ |
- |
|||||||
參與或脫離 |
+ |
||||||||||||
互選其一 |
+ |
+ |
|||||||||||
在刻度上設置值 |
+ |
- |
= |
= |
= |
+ |
|||||||
分步選擇值 |
+ |
+ |
+ |
+ |
空白:不適用; +:最優選; –:不太優選; = 最不喜歡。 1 估計(沒有已知的實驗)。
資料來源:修改自 Kroemer 1995。
圖 4 顯示了“制動”控制的示例,其特徵在於控制停止時的離散制動或停止。 它還描繪了典型的“連續”控制,其中控制操作可以發生在調整範圍內的任何位置,而無需設置在任何給定位置。
控件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過去對各種控件類型的經驗,通常以最小化控制面板中所需空間的願望為指導,並且允許相鄰控件的同時操作或避免無意中的同時激活。 此外,設計特性的選擇將受到以下考慮因素的影響,例如控制裝置是位於室外還是在有遮蔽的環境中,是在固定設備中還是在移動的車輛中,或者可能涉及使用裸手或手套和連指手套。 對於這些情況,請參閱本章末尾的閱讀材料。
一些操作規則管理控制的安排和分組。 這些在表 3 中列出。有關更多詳細信息,請查看本節末尾列出的參考文獻以及 Kroemer、Kroemer 和 Kroemer-Elbert (1994)。
定位為 |
控制裝置應以操作員為導向。 如果 |
主要控制 |
最重要的控制應該有最有利的 |
集團相關 |
按順序操作的控件,與 |
為..作安排 |
如果控件的操作遵循給定的模式,則控件應 |
始終如一 |
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控件的排列 |
死操作員 |
如果操作員失去行為能力並且要么放手 |
選擇代碼 |
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識別控件,以指示 |
資料來源:修改自 Kroemer、Kroemer 和 Kroemer-Elbert 1994。
經 Prentice-Hall 許可轉載。 版權所有。
防止誤操作
以下是防止無意中激活控件的最重要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可以組合使用:
請注意,這些設計通常會減慢控件的操作速度,這在緊急情況下可能是有害的。
數據輸入設備
幾乎所有控件都可用於在計算機或其他數據存儲設備上輸入數據。 然而,我們最習慣於使用帶按鈕的鍵盤。 在甚至已成為計算機鍵盤標準的原始打字機鍵盤上,按鍵基本上按字母順序排列,但由於各種原因(通常是晦澀難懂的原因)進行了修改。 在某些情況下,在普通文本中經常彼此相鄰的字母被隔開,這樣如果快速敲擊,原始的機械類型條可能不會糾纏在一起。 鍵的“列”大致呈直線排列,鍵的“行”也是如此。 但是,指尖不是以這種方式對齊的,並且在手的手指彎曲或伸展或向側面移動時也不會以這種方式移動。
在過去的一百年裡,人們進行了許多嘗試,通過改變鍵盤佈局來提高鍵控性能。 其中包括在標準佈局中重新定位鍵,或完全更改鍵盤佈局。 鍵盤被分成不同的部分,並添加了按鍵組(例如數字鍵盤)。 相鄰鍵的排列可以通過改變間距、相互之間的偏移或參考線的偏移來改變。 鍵盤可分為用於左手和右手的部分,並且這些部分可橫向傾斜和傾斜。
按鈕操作的動態對用戶來說很重要,但在操作中很難測量。 因此,按鍵的力-位移特性通常描述為靜態測試,並不代表實際操作。 根據目前的實踐,計算機鍵盤上的按鍵位移相當小(約 2 毫米),並顯示出“彈回”阻力,即在實現按鍵啟動時操作力的減小。 一些鍵盤由一個帶有開關的薄膜組成,而不是單獨的單個鍵,當在正確的位置按下時,會產生所需的輸入,而感覺很少或沒有位移。 膜的主要優點是灰塵或液體無法滲透; 但是,許多用戶不喜歡它。
除了“一個鍵一個字符”原則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相反,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組合方式生成輸入。 一種是“和弦”,即同時操作兩個或多個控件以生成一個字符。 這對操作員的記憶能力提出了要求,但只需要使用很少的鑰匙。 其他開發利用二進制輕敲按鈕以外的控件,用槓桿、肘節或特殊傳感器(如裝有儀器的手套)代替它,這些傳感器會對手的手指的運動做出反應。
傳統上,打字和計算機輸入是通過操作員手指與鍵盤、鼠標、軌跡球或光筆等設備之間的機械交互來完成的。 然而,還有許多其他方式可以產生投入。 語音識別似乎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技術,但也可以採用其他方法。 例如,他們可能會利用指向、手勢、面部表情、身體動作、注視(引導一個人的視線)、舌頭的運動、呼吸或手語來傳輸信息並向計算機生成輸入。 該領域的技術發展非常多變,正如用於計算機遊戲的許多非傳統輸入設備所表明的那樣,在不久的將來接受傳統二進制點擊鍵盤以外的設備是完全可行的。 例如,Kroemer (1994b) 和 McIntosh (1994) 已經提供了對當前鍵盤設備的討論。
顯示器
顯示器提供有關設備狀態的信息。 顯示可應用於操作員的視覺(燈光、秤、計數器、陰極射線管、平板電子設備等)、聽覺(鈴、喇叭、錄製的語音消息、電子生成的聲音等)或用於觸覺(形狀控制、盲文等)。 標籤、書面說明、警告或符號(“圖標”)可被視為特殊類型的顯示。
顯示器的四個“基本規則”是:
選擇聽覺還是視覺顯示取決於當時的條件和目的。 展示的目的可能是提供:
如果環境嘈雜、操作員留在原地、信息冗長且複雜,尤其是涉及對象的空間位置時,視覺顯示是最合適的。 如果工作場所必須保持黑暗,操作員四處走動,信息簡短,需要立即註意,並處理事件和時間,則聽覺顯示是合適的。
視覺展示
視覺顯示有三種基本類型:(1) 查看 顯示屏指示給定條件是否存在(例如,綠燈表示正常功能)。 (2)的 定性 顯示指示變化變量的狀態或其近似值,或其變化趨勢(例如,指針在“正常”範圍內移動)。 (3) 的 量 顯示屏顯示必須確定的準確信息(例如,在地圖上查找位置、閱讀文本或在計算機顯示器上繪圖),或者它可能指示必須由操作員讀取的準確數值(例如、時間或溫度)。
視覺顯示的設計指南是:
對於更複雜和更詳細的信息,尤其是定量信息,傳統上使用四種不同顯示之一:(1) 移動指針(具有固定刻度),(2) 移動刻度(具有固定指針),(3) 計數器(4) “圖形”顯示,尤其是在顯示監視器上由計算機生成的。 圖 6 列出了這些顯示類型的主要特徵。
通常最好使用移動指針而不是移動刻度,刻度可以是直線(水平或垂直排列)、曲線或圓形。 刻度應該簡單而整潔,刻度和編號的設計應能快速獲得正確的讀數。 數字應位於刻度標記之外,以免被指針遮擋。 指針的末端應直接指向標記。 刻度尺只能按照操作員必須讀取的那樣精細地標記分度。 所有主要標記都應編號。 進度最好用主要標記之間的 1991、1994 或 XNUMX 個單位的間隔來標記。 數字應從左到右、從下到上或順時針增加。 有關尺度尺寸的詳細信息,請參閱 Cushman 和 Rosenberg XNUMX 或 Kroemer XNUMXa 列出的標準。
從 1980 年代開始,帶有指針和印刷刻度的機械顯示器越來越多地被帶有計算機生成圖像的“電子”顯示器或使用發光二極管的固態設備所取代(參見 Snyder 1985a)。 顯示的信息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編碼:
不幸的是,許多電子生成的顯示都模糊不清,通常過於復雜和色彩豐富,難以閱讀,並且需要準確聚焦和密切關注,這可能會分散主要任務的注意力,例如駕駛汽車。 在這些情況下,上面列出的四項“基本規則”中的前三項經常被違反。 此外,許多電子生成的指針、標記和字母數字不符合既定的人體工程學設計指南,尤其是當由線段、掃描線或點陣生成時。 儘管用戶可以容忍其中一些有缺陷的設計,但快速創新和改進顯示技術可以提供許多更好的解決方案。 然而,同樣的快速發展導致印刷報表(即使它們出現時是最新的和全面的)正在迅速變得過時。 因此,本文中均未給出。 Cushman 和 Rosenberg (1991)、Kinney 和 Huey (1990) 以及 Woodson、Tillman 和 Tillman (1991) 出版了彙編。
電子顯示器的整體質量往往欠佳。 用於評估圖像質量的一種度量是調製傳遞函數 (MTF)(Snyder 1985b)。 它使用特殊的正弦波測試信號來描述顯示器的分辨率; 然而,讀者對顯示器的偏好有很多標準(Dillon 1992)。
單色顯示器只有一種顏色,通常是綠色、黃色、琥珀色、橙色或白色(消色差)。 如果幾種顏色出現在同一個彩色顯示器上,它們應該很容易區分。 最好同時顯示不超過三種或四種顏色(優先考慮紅色、綠色、黃色或橙色,以及青色或紫色)。 一切都應該與背景形成強烈對比。 其實一個合適的規則是先對比設計,也就是從黑白兩方面來設計,然後再有節制地添加顏色。
儘管有許多單獨或相互作用的變量會影響複雜顏色顯示的使用,但 Cushman 和 Rosenberg (1991) 編寫了顯示顏色使用指南; 這些在圖 7 中列出。
其他建議如下:
控制和顯示面板
顯示器和控件應佈置在面板中,以便它們位於操作員前方,即靠近人的內側平面。 如前所述,無論操作員是坐著還是站著,控件都應接近肘部高度,並在眼睛下方或眼睛高度顯示。 不經常操作的控件或不太重要的顯示器可以位於更靠邊或更高的位置。
通常,有關控制操作結果的信息會顯示在儀器上。 在這種情況下,顯示器應靠近控制裝置,以便控制設置可以無誤、快速、方便地完成。 當控件位於顯示屏的正下方或右側時,分配通常最清晰。 操作控制器時,必須注意不要讓手遮住顯示屏。
存在對控制-顯示關係的普遍預期,但它們通常是習得的,它們可能取決於用戶的文化背景和經驗,而且這些關係通常並不牢固。 預期的運動關係受控制和顯示類型的影響。 當兩者都是線性或旋轉時,刻板的期望是它們沿相應的方向移動,例如都向上或都順時針。 當運動不一致時,通常適用以下規則:
控制和顯示位移的比率(C/D 比率或 D/C 增益)描述了必須移動多少控制才能調整顯示。 如果很多控制運動只產生一個小的顯示運動,一旦談到高 C/D 比,並且控制具有低靈敏度。 通常,在進行設置時涉及兩個不同的運動:首先是快速的主要(“迴轉”)運動到一個大概的位置,然後是對精確設置的微調。 在某些情況下,將這兩個運動的總和最小化的最佳 C/D 比值。 然而,最合適的比例取決於給定的情況; 它必須為每個應用程序確定。
標籤和警告
標籤
理想情況下,設備或控件上不應要求任何標籤來解釋其用途。 然而,通常需要使用標籤,以便人們可以定位、識別、閱讀或操縱控件、顯示器或其他設備項目。 必須進行標記,以便準確快速地提供信息。 為此,表 4 中的指南適用。
方向 |
標籤及其上印刷的信息應面向 |
地點 |
標籤應放置在或非常接近它的項目 |
標準化 |
所有標籤的放置應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致 |
設備 |
標籤應主要描述功能(“它做什麼 |
縮略語 |
可以使用常見的縮寫。 如果一個新的縮寫是 |
簡潔 |
標籤銘文應盡可能簡潔,不 |
熟識 |
如果可能的話,應選擇參與者熟悉的詞語 |
知名度和 |
操作員應能夠輕鬆準確地讀取 |
字體和大小 |
排版決定了書面信息的易讀性; |
資料來源:修改自 Kroemer、Kroemer 和 Kroemer-Elbert 1994
(經 Prentice-Hall 許可轉載;保留所有權利)。
字體(字體)應該是簡單、粗體和垂直的,例如 Futura、Helvetica、Namel、Tempo 和 Vega。 請注意,大多數電子生成的字體(由 LED、LCD 或點陣形成)通常不如印刷字體; 因此,必須特別注意使這些盡可能清晰易讀。
觀看距離 35 厘米,建議高度 22 毫米
觀看距離 70 厘米,建議高度 50 毫米
觀看距離 1 m,建議高度 70 mm
觀看距離 1.5 m,建議高度至少 1 cm。
警告
理想情況下,所有設備都應該可以安全使用。 實際上,這通常無法通過設計來實現。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警告用戶與產品使用相關的危險,並提供安全使用說明以防止受傷或損壞。
最好有一個“主動”警告,通常包括一個注意到不當使用的傳感器,以及一個警告人類即將發生危險的警報裝置。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的是“被動”警告,通常包括貼在產品上的標籤和用戶手冊中的安全使用說明。 這種被動警告完全依賴於人類用戶識別現有或潛在的危險情況、記住警告並謹慎行事。
被動警告的標籤和標誌必須按照最新的政府法律法規、國家和國際標準以及最適用的人體工程學信息精心設計。 警告標籤和標語牌可能包含文本、圖形和圖片——通常是帶有冗余文本的圖形。 如果仔細選擇這些描述,圖形,尤其是圖片和象形圖,可以被具有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人使用。 然而,不同年齡、經歷、種族和教育背景的用戶可能對危險和警告有不同的認知。 因此,設計一個 安全至上 產品比對劣質產品應用警告要好得多。
在設計設備時,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操作員在處理信息方面既有能力又有局限性,這些能力和局限性各不相同,並且存在於各個層面。 實際工作條件下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設計在多大程度上關注或忽略了這些潛力及其限制。 下面將簡要介紹一些主要問題。 將參考本卷的其他貢獻,其中將更詳細地討論一個問題。
在人類信息處理的分析中,通常區分三個主要層次,即 知覺水平是, 決策層 和 運動水平. 知覺水平進一步細分為三個層次,涉及感覺處理、特徵提取和知覺識別。 在決策層面,操作員接收感知信息並選擇對其做出反應,最終在運動層面進行編程和實現。 這僅描述了最簡單的選擇反應情況下的信息流。 然而,很明顯,感知信息可能會在引發行動之前積累、組合和診斷。 同樣,可能需要考慮到感知過載來選擇信息。 最後,當有多個選項時,其中一些可能比其他選項更合適,選擇適當的操作就變得更成問題。 在目前的討論中,重點將放在信息處理的感知和決策因素上。
感知能力和限制
感官限制
第一類加工限制是感官的。 它們與信息處理的相關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隨著信息接近閾值限制,處理變得不那麼可靠。 這似乎是一個相當微不足道的陳述,但儘管如此,感官問題並不總是在設計中被清楚地識別出來。 例如,標誌張貼系統中的字母數字字符應該足夠大,以便在與採取適當行動的需要相一致的距離內清晰可辨。 反過來,易讀性不僅取決於字母數字的絕對大小,還取決於對比度,並且考慮到橫向抑制,還取決於標誌上的信息總量。 特別是,在能見度低的情況下(例如,在駕駛或飛行期間下雨或起霧),易讀性是一個需要採取額外措施的相當大的問題。 最近開發的交通路標和路標通常設計精良,但建築物附近和建築物內的路標通常難以辨認。 視覺顯示單元是另一個例子,其中大小、對比度和信息量的感官限制起著重要作用。 在聽覺領域,一些主要的感官問題與理解嘈雜環境或低質量音頻傳輸系統中的語音有關。
特徵提取
提供足夠的感官信息,下一組信息處理問題涉及從呈現的信息中提取特徵。 最近的研究表明,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對特徵的分析先於對有意義的整體的感知。 特徵分析對於在許多其他對像中定位一個特殊的異常對象特別有用。 例如,包含許多值的顯示器上的基本值可能由單一的異常顏色或尺寸表示,然後該特徵立即引起注意或“彈出”。 從理論上講,對於不同的顏色、大小、形式和其他物理特徵,存在“特徵圖”的共同假設。 特徵的注意力值取決於屬於同一類的特徵圖的激活差異,例如顏色。 因此,特徵圖的激活取決於異常特徵的可辨別性。 這意味著當屏幕上有許多顏色的幾個實例時,大多數顏色特徵圖都被大致相同地激活,這具有不會彈出任何顏色的效果。
以同樣的方式彈出一個移動廣告,但當視野中有多個移動刺激時,這種效果就會完全消失。 在對齊指示理想參數值的指針時,也應用了不同激活特徵圖的原理。 指針的偏差由可快速檢測到的偏差斜率指示。 如果這不可能實現,則可能會通過顏色變化來指示危險的偏差。 因此,設計的一般規則是在屏幕上只使用極少數異常特徵,並只為最重要的信息保留它們。 在特徵連詞的情況下,搜索相關信息變得很麻煩。 例如,很難在小的紅色物體和大小不一的綠色物體中找到一個大的紅色物體。 如果可能,在嘗試設計高效搜索時應避免連詞。
可分離與整體尺寸
當可以更改特徵而不影響對對像其他特徵的感知時,特徵是可分離的。 直方圖的線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整體特徵是指當特徵發生變化時,會改變對象的整體外觀。 例如,在不改變圖片的整體外觀的情況下,不能在面部示意圖中改變嘴部特徵。 同樣,顏色和亮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一個人不能在不同時改變亮度印象的情況下改變顏色。 可分離和整體特徵的原理,以及從對象的單個特徵的變化演變而來的湧現屬性的原理,被應用於所謂的 集成 or 診斷 顯示。 這些顯示的基本原理是,不是顯示單獨的參數,而是將不同的參數集成到單個顯示中,其總組成表明系統可能實際存在的問題。
控制室中的數據顯示仍然經常被每個單獨的措施都應該有自己的指標的理念所主導。 措施的零散呈現意味著操作員的任務是整合來自各種單獨顯示的證據,以便診斷潛在問題。 在美國三哩島核電站出現問題時,大約有 XNUMX 到 XNUMX 個顯示器出現某種形式的紊亂。 因此,操作員的任務是通過整合來自無數顯示器的信息來診斷實際出了什麼問題。 綜合顯示可能有助於診斷錯誤類型,因為它們將各種措施組合成一個模式。 然後,集成顯示器的不同模式可以針對特定錯誤進行診斷。
圖 1 顯示了為核控制室提出的診斷顯示的經典示例。它將許多測量值顯示為等長的輻條,因此正多邊形始終代表正常條件,而不同的扭曲可能被連接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不同類型的問題。
圖 1. 在正常情況下,所有參數值都相等,形成一個六邊形。 在偏差中,一些值發生了變化,產生了特定的失真。
並非所有積分顯示器都具有同等可辨別性。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矩形的兩個維度之間的正相關會在表面上產生差異,同時保持相同的形狀。 或者,負相關會在保持相等表面的同時產生形狀差異。 整體尺寸的變化產生新形狀的情況被稱為揭示圖案的湧現特性,這增加了操作員辨別圖案的能力。 緊急屬性取決於部件的身份和排列,但不能用任何單個部件來識別。
對象和配置顯示並不總是有益的。 它們是不可或缺的這一事實意味著單個變量的特徵更難被感知。 關鍵是,根據定義,整體維度是相互依賴的,因此會混淆它們各自的組成部分。 在某些情況下,這是不可接受的,而人們可能仍希望從對象顯示的典型診斷模式屬性中獲益。 一種妥協可能是傳統的條形圖顯示。 一方面,條形圖是完全可分離的。 然而,當位於足夠近的附近時,條的不同長度可以一起構成可以很好地服務於診斷目的的類似物體的圖案。
一些診斷顯示優於其他顯示。 它們的質量取決於顯示器對應的程度 心理模型 的任務。 例如,如圖 1 所示,基於正多邊形變形的故障診斷可能仍然與域語義或發電廠過程操作員的概念關係不大。 因此,多邊形的各種類型的偏差並不明顯指的是工廠中的特定問題。 因此,最合適的配置顯示的設計是與任務的特定心智模型相對應的。 因此需要強調的是,當長度和寬度的乘積是感興趣的變量時,矩形的表面只是一個有用的對象顯示!
有趣的對象顯示源於三維表示。 例如,空中交通的三維表示——而不是傳統的二維雷達表示——可以為飛行員提供對其他交通的更好的“態勢感知”。 三維顯示已被證明比二維顯示要好得多,因為它的符號可以指示另一架飛機是在自己的上方還是下方。
退化條件
在各種條件下都會出現觀看效果下降的情況。 出於某些目的,如偽裝,物體被故意降級以防止它們被識別。 在其他情況下,例如在亮度放大時,特徵可能變得過於模糊以致於無法識別物體。 一個研究問題涉及屏幕上所需的最少“行”數或避免退化所需的“細節量”。 不幸的是,這種提高圖像質量的方法並沒有產生明確的結果。 問題在於識別退化刺激(例如,偽裝的裝甲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存在次要的特定對象細節。 結果是無法制定關於線密度的一般規定,除了隨密度增加而降低的微不足道的陳述。
字母數字符號的特點
特徵提取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涉及共同定義刺激的特徵的實際數量。 因此,由於有許多冗餘曲線,像哥特字母這樣的華麗字符的可讀性很差。 為了避免混淆,具有非常相似特徵的字母之間的區別——比如 i 和 l和 c 和 e——應該強調。 出於同樣的原因,建議使升部和降部的筆劃和尾部長度至少佔字母總高度的 40%。
很明顯,字母之間的區別主要取決於它們不共享的特徵數量。 這些主要由直線和圓段組成,它們可能具有水平、垂直和傾斜方向,並且可能大小不同,如小寫和大寫字母。
很明顯,即使字母數字很好區分,它們也很容易在與其他項組合時失去該屬性。 因此,數字 4 7 僅共享幾個特徵,但在更大的其他相同組的情況下它們表現不佳(例如, 384 與 387) 有一致的證據表明閱讀小寫文本比大寫文本更快。 這通常歸因於小寫字母具有更明顯的特徵(例如, 狗, 貓 與 DOG, 貓). 小寫字母的優越性不僅適用於閱讀文本,也適用於路標,例如高速公路出口處用於指示城鎮的路標。
鑑定
最後的知覺過程與知覺的識別和解釋有關。 在這個層面上出現的人類限制通常與歧視和找到對感知的適當解釋有關。 視覺辨別研究的應用是多方面的,涉及字母數字模式以及更一般的刺激識別。 汽車剎車燈的設計將作為最後一類的例子。 追尾事故在交通事故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部分原因是剎車燈傳統位置靠近尾燈,難以辨別,因此延長了駕駛員的反應時間。 作為替代方案,已經開發出似乎可以降低事故率的單一燈。 它安裝在後窗中央,大約與眼睛水平。 在道路上的實驗研究中,當受試者意識到研究的目的時,中央剎車燈的影響似乎較小,這表明當受試者專注於任務時,傳統配置中的刺激識別會得到改善。 儘管孤立的剎車燈有積極的作用,但通過使剎車燈更有意義,給它一個感嘆號、“!”,甚至一個圖標的形式,它的識別性可能仍會進一步提高。
絕對判斷
在對物理尺寸進行絕對判斷的情況下,會出現非常嚴格且通常違反直覺的性能限制。 示例與對象的顏色編碼和聽覺呼叫系統中音調的使用有關。 關鍵是相對判斷遠優於絕對判斷。 絕對判斷的問題是代碼要翻譯成另外一個類。 因此,特定的顏色可以與電阻值相關聯,或者特定的音調可以用於後續消息所針對的人。 因此,事實上,問題不在於感知識別,而在於反應選擇,這將在本文後面討論。 在這一點上,只要注意不要使用超過四種或五種顏色或間距就足夠了,以免出錯。 當需要更多選擇時,可以添加額外的維度,如響度、持續時間和音調成分。
單詞閱讀
閱讀傳統印刷品中單獨的單詞單元的相關性已被各種廣泛經驗的證據證明,例如當省略空格時閱讀會受到很大阻礙,印刷錯誤通常未被發現,並且在交替情況下很難閱讀單詞(例如, 交替). 一些研究者強調了詞形在閱讀詞單位中的作用,並建議空間頻率分析儀可能與識別詞形有關。 在這種觀點下,意義將來自整個單詞的形狀,而不是通過逐個字母的分析。 然而,詞形分析的貢獻可能僅限於小的常用詞——冠詞和詞尾——這與小詞和詞尾中的打印錯誤檢測概率相對較低的發現一致。
小寫文本比大寫文本有優勢,這是因為大寫文本的特徵丟失了。 然而,在搜索單個單詞時,小寫單詞的優勢不存在,甚至可能被逆轉。 可能是字母大小和字母大小寫的因素在搜索中混淆了:較大尺寸的字母被更快地檢測到,這可能抵消了特徵不明顯的缺點。 因此,單個單詞在大寫和小寫下的可讀性大致相同,而連續的文本在小寫下閱讀速度更快。 在許多小寫單詞中檢測單個大寫單詞非常有效,因為它會引起彈出。 通過在 無所畏懼,在這種情況下,結合了彈出式和更具特色的優點。
編碼特徵在閱讀中的作用也從舊的低分辨率視覺顯示單元屏幕的易讀性受損中顯而易見,這些屏幕由相當粗糙的點陣組成,只能將字母數字描繪成直線。 共同的發現是,在低分辨率顯示器上閱讀文本或進行搜索比在紙質印刷品上閱讀或搜索要慢得多。 使用當今更高分辨率的屏幕,該問題已基本消失。 除了字母形式之外,紙質閱讀和屏幕閱讀之間還有許多其他差異。 行間距、字符大小、字體、字符與背景之間的對比度、觀看距離、閃爍量以及通過滾動在屏幕上切換頁面的事實都是一些例子。 人們普遍發現,在電腦屏幕上閱讀速度較慢——儘管理解力似乎差不多——可能是由於這些因素的某種組合。 當今的文本處理器通常在字體、大小、顏色、格式和样式方面提供多種選擇; 這樣的選擇可能給人一種錯覺,即個人品味是主要原因。
圖標與文字
在一些研究中,發現受試者命名印刷文字所花費的時間比命名相應圖標所花費的時間要快,而在其他研究中,這兩種時間都差不多快。 有人建議,文字比圖標閱讀速度更快,因為它們不那麼模糊。 即使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圖標,如房子,也可能會在受試者之間引起不同的反應,從而導致反應衝突,從而降低反應速度。 如果通過使用真正明確的圖標來避免響應衝突,則響應速度的差異可能會消失。 有趣的是,作為交通標誌,圖標通常比文字優越得多,即使在理解語言問題不被視為問題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這種悖論可能是由於交通標誌的易讀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距離 在其中可以識別標誌。 如果設計得當,這個距離對於符號比對於文字更大,因為圖片可以提供相當大的形狀差異並且包含比文字更少的精細細節。 那麼,圖片的優勢在於識別字母需要大約十到十二分鐘的弧度,而特徵檢測是識別的初始先決條件。 同時很明顯,只有在以下情況下才能保證符號的優越性:(1) 它們確實包含很少的細節,(2) 它們在形狀上足夠明顯,並且 (3) 它們是明確的。
決策的能力和限制
一旦一條規則被識別和解釋,它可能會要求採取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討論將僅限於確定性刺激-反應關係,或者換句話說,僅限於每種刺激都有其固定反應的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設備設計的主要問題來自兼容性問題,即確定的刺激及其相關反應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自然”或良好實踐的關係。 在某些情況下,最佳關係會被故意中止,例如縮寫的情況。 通常收縮像 阿柏亭 比截斷更糟糕 縮寫. 從理論上講,這是由於單詞中連續字母的冗餘增加,這允許在前面的字母的基礎上“填充”最後一個字母; 截斷詞可以從這一原則中獲益,而縮略詞則不能。
心理模型和兼容性
在大多數兼容性問題中,存在來自廣義心智模型的刻板反應。 在圓形顯示中選擇零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2 點鐘和 9 點鐘位置似乎比 6 點鐘和 3 點鐘位置更正得更快。 原因可能是顯示屏上部的順時針偏差和移動被視為“增加”,需要降低值的響應。 在 3 點鐘和 6 點鐘的位置,這兩個原則相互衝突,因此處理它們的效率可能較低。 在鎖上或打開汽車的後門時會發現類似的刻板印象。 大多數人都按照鎖定需要順時針方向移動的刻板印象行事。 如果鎖的設計方式相反,則最有可能導致在嘗試鎖門時不斷出錯和受挫。
關於控制運動,著名的 Warrick 兼容性原則描述了控制旋鈕的位置與顯示器上的運動方向之間的關係。 如果控制旋鈕位於顯示屏的右側,則順時針移動應該會將刻度標記向上移動。 或者考慮移動窗口顯示。 根據大多數人的心理模型,移動顯示的向上方向表明數值上升的方式與溫度計中溫度升高由更高的水銀柱指示的方式相同。 使用“固定指針移動刻度”指示器來實現此原則存在問題。 當此類指標的刻度向下移動時,其值旨在增加。 因此,與常見的刻板印象發生了衝突。 如果值是倒置的,則低值位於標度的頂部,這也與大多數刻板印象相反。
術語 鄰近兼容性 是指符號表示與人們對系統內功能甚至空間關係的心智模型的對應。 隨著情境的心智模型更加原始、全球化或扭曲,鄰近兼容性問題更加緊迫。 因此,複雜的自動化工業過程的流程圖通常是基於技術模型顯示的,而該技術模型可能與過程的心智模型根本不一致。 特別是,當過程的心智模型不完整或扭曲時,進展的技術表示對發展或糾正它幾乎沒有幫助。 鄰近兼容性差的日常生活示例是建築物的建築地圖,該地圖旨在用於查看者定位或顯示火災逃生路線。 這些地圖通常是完全不合適的——充滿了無關緊要的細節——尤其是對於那些只對建築物有一個全局心理模型的人來說。 地圖閱讀和方向之間的這種融合接近於所謂的“態勢感知”,這在空中飛行期間在三維空間中尤為重要。 三維對象顯示最近有一些有趣的發展,代表了在該領域實現最佳鄰近兼容性的嘗試。
刺激反應相容性
刺激-響應 (SR) 兼容性的一個例子通常出現在大多數文本處理程序的情況下,這些程序假定操作員知道命令如何對應於特定的組合鍵。 問題在於命令及其對應的組合鍵通常沒有任何預先存在的關係,這意味著必須通過配對關聯學習的艱苦過程來學習 SR 關係。 結果是,即使掌握了技能,任務仍然容易出錯。 該程序的內部模型仍然不完整,因為較少練習的操作很容易被遺忘,因此操作員根本無法做出適當的響應。 此外,屏幕上生成的文本通常在所有方面都與最終出現在打印頁面上的內容不一致,這是鄰近兼容性較差的另一個例子。 只有少數程序使用與刺激-響應關係相關的定型空間內部模型來控制命令。
已經正確地論證了空間刺激和手動反應之間存在更好的預先存在的關係——比如指向反應和空間位置之間的關係,或者像語言刺激和聲音反應之間的關係。 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空間表徵和語言表徵是相對獨立的認知範疇,它們之間幾乎沒有相互干擾,但也幾乎沒有相互對應。 因此,空間任務,如格式化文本,最容易通過空間鼠標類型的移動來執行,從而將鍵盤留給口頭命令。
這並不意味著鍵盤是執行口頭命令的理想選擇。 打字仍然是手動操作任意空間位置的問題,這基本上與處理字母不兼容。 這實際上是另一個高度不相容的任務的例子,只有通過廣泛的練習才能掌握,如果不不斷練習,技能很容易丟失。 對於速記寫作也可以提出類似的論點,速記寫作也包括將任意書寫符號與口頭刺激聯繫起來。 另一種鍵盤操作方法的有趣示例是和弦鍵盤。
操作員操作兩個鍵盤(一個用於左手,一個用於右手),這兩個鍵盤均由六個鍵組成。 字母表中的每個字母對應一個和弦響應,即鍵的組合。 對這種鍵盤的研究結果表明,獲得打字技能所需的時間顯著節省。 電機限制限制了和弦技術的最大速度,但是,一旦學會,操作員的表現仍然非常接近傳統技術的速度。
空間兼容性效應的一個經典示例涉及爐灶燃燒器控件的傳統佈置:2 ´ 2 矩陣中的四個燃燒器,控件在水平行中。 在這個配置中,burner 和 control 之間的關係並不明顯,學習也很差。 然而,儘管有很多錯誤,但在給定時間的情況下,通常可以解決爐子生火的問題。 當面臨未定義的顯示-控制關係時,情況會更糟。 在攝像機、錄像機和電視機的顯示控制關係中發現了 SR 兼容性差的其他示例。 結果是許多選項從未使用過或必須在每次新試驗中重新研究。 “手冊中已全部解釋”的說法雖然屬實,但沒有用,因為在實踐中,大多數手冊對普通用戶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尤其是當他們試圖使用不相容的語言術語來描述操作時。
刺激-刺激 (SS) 和反應-反應 (RR) 兼容性
最初 SS 和 RR 兼容性區別於 SR 兼容性。 SS 兼容性的一個經典例證涉及 XNUMX 年代後期嘗試通過視覺顯示支持聽覺聲納以增強信號檢測。 在水平光束中尋求一種解決方案,垂直擾動從左到右傳播並反映聽覺背景噪聲和潛在信號的視覺轉換。 信號由稍大的垂直擾動組成。 實驗表明,聽覺和視覺顯示的組合併沒有比單一的聽覺顯示更好。 原因在於 SS 兼容性差:聽覺信號被感知為響度變化; 因此,當以亮度變化的形式提供時,視覺支持應該最對應,因為這是響度變化的兼容視覺模擬。
有趣的是,SS 兼容性的程度直接對應於受試者在跨模態匹配中的熟練程度。 在跨模態匹配中,可能會要求受試者指出哪個聽覺響度對應於特定亮度或特定重量; 這種方法在縮放感官維度的研究中很受歡迎,因為它可以避免將感官刺激映射到數字。 RR 兼容性指的是同時運動和連續運動的對應。 有些動作比其他動作更容易協調,這為最有效地完成一系列動作(例如,連續操作控件)的方式提供了明確的約束。
上面的例子清楚地顯示了兼容性問題是如何遍及所有用戶機界面的。 問題在於相容性差的影響通常會因長期練習而減弱,因此可能仍未引起注意或被低估。 然而,即使不兼容的顯示控制關係得到很好的實踐並且似乎不影響性能,仍然存在較大錯誤概率的點。 不正確的兼容響應仍然是正確的不兼容響應的競爭者,並且可能偶爾會通過,具有明顯的事故風險。 此外,掌握不相容的 SR 關係所需的練習量巨大且浪費時間。
電機編程和執行的限制
在關於 RR 兼容性的評論中已經簡要提到了電機編程的一個限制。 人類操作員在執行不一致的運動序列時存在明顯的問題,特別是,很難完成從一個不一致的序列到另一個不一致的序列的改變。 運動協調研究的結果與雙手活動的控制設計有關。 然而,在這方面,練習可以克服很多困難,正如令人驚訝的雜技技巧水平所表明的那樣。
控制設計中的許多通用原則都源自電機編程。 它們包括在控件中加入阻力,並提供表明控件已正確運行的反饋。 準備運動狀態是反應時間的高度相關決定因素。 對意想不到的突然刺激做出反應可能需要多花一秒鐘左右的時間,這在需要快速反應時是相當可觀的——就像對領頭汽車的剎車燈做出反應一樣。 未準備好的反應可能是鏈碰撞的主要原因。 預警信號有利於防止此類碰撞。 運動執行研究的一個主要應用涉及費特定律,它與運動、距離和瞄準目標的大小有關。 這條定律似乎很普遍,同樣適用於操作桿、操縱桿、鼠標或光筆。 其中,它已被用於估計在計算機屏幕上進行更正所需的時間。
顯然,除了上述粗略的評論之外,還有更多要說的。 例如,討論幾乎完全局限於簡單選擇反應層面的信息流問題。 除了選擇反應之外的問題沒有被觸及,也沒有觸及在信息和運動活動的持續監測中反饋和前饋的問題。 提到的許多問題與記憶問題和行為計劃問題密切相關,這些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 例如,在 Wickens (1992) 中可以找到更廣泛的討論。
在設計產品或工業流程時,人們會關注“普通”和“健康”的工人。 關於肌肉力量、身體柔韌性、伸展長度和許多其他特徵的人類能力的信息大部分來自軍事徵兵機構進行的實證研究,反映了對 XNUMX 多歲的典型年輕男性有效的測量值. 但可以肯定的是,工作人口包括男女和年齡範圍廣泛的人,更不用說各種身體類型和能力、體能和健康水平以及功能能力。 附錄中給出了世界衛生組織概述的人群功能受限的種類分類 文章“案例研究:人們功能受限的國際分類”。 目前,工業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充分考慮到廣大工人的一般能力(或無能),應該以更廣泛的人類平均水平為出發點,作為設計的基礎。 顯然,適合 20 歲的人的體力負荷可能超過 15 歲或 60 歲的人的承受能力。 設計師的職責是不僅要從效率的角度考慮這些差異,還要著眼於預防與工作有關的傷害和疾病。
技術的進步帶來了這樣的狀況,在歐洲和北美的所有工作場所中,60% 涉及坐姿。 現在工作環境中的平均體力負荷遠低於以前,但許多工作場所仍然要求體力負荷不能充分減少以適應人的體能;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目前的技術資源根本無法在任何明顯程度上減輕人類的身體負擔。 而在技術先進的國家,設計師會根據產品規格或生產過程的限制調整其方法,忽視或忽略與殘疾和預防因工作量造成的傷害有關的人為因素,這仍然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就這些目標而言,設計師必須接受教育以關注所有這些人為因素,將他們的研究結果表達為 產品需求文檔 (珠三角)。 PRD 包含設計者必須滿足的需求系統,以達到預期的產品質量水平和生產過程中人類能力需求的滿足。 雖然要求產品在各個方面都符合 PRD 是不現實的,但考慮到不可避免的妥協需要,適合最接近此目標的設計方法是系統人體工程學設計 (SED) 方法,將在考慮後進行討論兩種可供選擇的設計方法。
創意設計
這種設計方法是藝術家和其他參與製作高度原創作品的人的特徵。 這個設計過程的本質是通過直覺和“靈感”得出一個概念,讓問題在出現時就得到處理,而不需要事前有意識地思考。 有時,結果與最初的概念並不相似,但仍然代表了創作者認為是他或她的真實產品。 設計失敗的情況也不少見。 圖 1 說明了創意設計的路線。
系統設計源於需要按邏輯順序預先確定設計步驟。 隨著設計變得複雜,它必須細分為子任務。 設計師或子任務團隊因此變得相互依賴,設計成為設計團隊的工作,而不是單個設計師的工作。 互補的專業知識分佈在整個團隊中,設計具有跨學科的特徵。
系統設計旨在通過選擇最合適的技術來優化實現複雜且定義明確的產品功能; 它成本高昂,但與組織性較差的方法相比,失敗的風險大大降低。 設計的有效性是根據 PRD 中製定的目標來衡量的。
珠三角製定規範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圖 2 說明了 PRD 與系統設計過程的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
正如這個方案所示,用戶的輸入被忽略了。 只有在設計過程結束時,用戶才能批評設計。 這對生產者和用戶都沒有幫助,因為在糾正錯誤和進行修改之前必須等待下一個設計週期(如果有的話)。 此外,用戶反饋很少被系統化並作為設計影響導入到新的 PRD 中。
系統人體工程學設計 (SED)
SED 是一種系統設計版本,適用於確保在設計過程中考慮人為因素。 圖 3 說明了用戶輸入到 PRD 的流程。
在系統工效設計中,人被認為是系統的一部分:設計規範的改變實際上是考慮了工人在認知、身體和心理方面的能力,這種方法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設計方法適用於任何需要人工操作的技術系統。
例如,為了檢查工人身體能力的影響,流程設計中的任務分配將要求仔細選擇由人類操作員或機器執行的任務,研究每項任務是否適合機器或人工處理。 顯然,人類工作者在解釋不完整信息方面會更有效; 然而,機器使用準備好的數據計算得更快; 機器是提升重物的選擇; 等等。 此外,由於用戶機界面可以在原型階段進行測試,因此可以消除設計錯誤,否則這些錯誤會在技術功能階段不合時宜地顯現出來。
用戶研究方法
不存在“最佳”方法,也沒有任何公式來源和確定的指導方針,應該根據這些方法為殘疾工人進行設計。 詳盡地搜索與問題相關的所有可獲得知識,並將其實施到最明顯的最佳效果,這是一項相當常識性的工作。
可以從以下來源收集信息:
上述方法是收集有關人員數據的各種方法中的一部分。 也存在評估用戶-機器系統的方法。 其中之一-模擬- 是構建一個逼真的物理副本。 一個或多或少抽象的系統符號表示的發展是一個例子 造型. 當然,當實際系統或產品不存在或無法進行實驗操作時,這些權宜之計既有用又必要。 模擬更常用於培訓目的和建模研究。 一種 實物模型 是設計工作場所的全尺寸三維副本,必要時由臨時材料組成,在測試擬議殘疾工人的設計可能性方面非常有用:事實上,大多數設計問題都可以用借助這樣的設備。 這種方法的另一個優點是,隨著員工參與設計他或她自己未來的工作站,他或她的積極性會增強。
任務分析
在任務分析中,對定義工作的不同方面進行分析觀察。 這些多方面的方麵包括姿勢、工作操作的路線、與其他工人的互動、處理工具和操作機器、子任務的邏輯順序、操作效率、靜態條件(工人可能必須長時間以相同的姿勢執行任務時間或高頻)、動態條件(需要大量不同的物理條件)、物質環境條件(如在寒冷的屠宰場中)或非物質條件(如壓力大的工作環境或工作本身的組織)。
因此,殘疾人的工作設計必須建立在徹底的任務分析以及對殘疾人功能能力的全面檢查的基礎上。 基本設計方法是一個關鍵問題:在不帶偏見的情況下詳細闡述手頭問題的所有可能解決方案比產生單一設計概念或有限數量的概念更有效。 在設計術語中,這種方法稱為製作 形態概述. 鑑於原始設計概念的多樣性,人們可以著手分析每種可能性在材料使用、施工方法、技術生產特徵、易於操作等方面的優缺點。 不止一個解決方案進入原型階段並且最終決定是在設計過程的較晚階段做出的,這並非史無前例。
雖然這似乎是實現設計項目的一種耗時方式,但實際上它所帶來的額外工作在開發階段遇到的問題更少,更不用說結果——一個新的工作站或產品——將得到補償。體現了殘疾工人的需求和工作環境的緊急情況之間的更好平衡。 不幸的是,就反饋而言,後者很少會從設計師那裡獲益。
產品要求文件 (PRD) 和殘疾
在收集了與產品相關的所有信息之後,應該將其轉化為不僅是產品的描述,而且是所有可能對產品提出的要求的描述,無論來源或性質如何。 這些要求當然可以按照不同的路線劃分。 PRD 應包括與用戶操作員數據(身體測量、運動範圍、肌肉力量範圍等)、技術數據(材料、結構、生產技術、安全標準等)相關的要求,甚至得出的結論的市場可行性研究。
PRD 形成了設計師的框架,一些設計師認為這是對他們創造力的不受歡迎的限制,而不是有益的挑戰。 鑑於 PRD 的執行有時會遇到困難,應始終牢記設計失敗會給殘疾人帶來痛苦,他們可能會放棄在就業領域取得成功的努力(或者跌倒殘疾情況進展的無助受害者),以及重新設計的額外費用。 為此,技術設計人員不應單獨進行殘疾人設計工作,而應與確保醫療和功能信息安全所需的任何學科合作,以建立一個集成的 PRD 作為設計框架。
原型測試
構建原型時,應對其進行錯誤測試。 錯誤測試不僅要從技術系統和子系統的角度來進行,還要結合用戶的可用性來進行。 當用戶是殘疾人時,必須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未受傷的工人可以安全地成功應對的錯誤可能無法為殘疾工人提供避免傷害的機會。
原型測試應根據與 PRD 匹配的協議對少數殘疾工人進行(獨特設計除外)。 只有通過這樣的實證檢驗,才能充分判斷設計滿足珠三角需求的程度。 儘管少數主題的結果可能無法推廣到所有情況,但它們確實為設計師在最終設計或未來設計中的使用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評估
技術系統(工作環境、機器或工具)的評估應該根據其 PRD 來判斷,而不是通過詢問用戶,甚至通過嘗試比較替代設計的物理性能。 例如,特定護膝的設計者根據顯示膝關節不穩定會延遲腿筋反應的研究結果進行設計,從而創造出一種產品來補償這種延遲。 但是另一個支架可能有不同的設計目標。 然而,目前的評估方法並沒有顯示出關於何時在什麼條件下為哪些患者開出什麼樣的護膝處方——這恰恰是健康專業人員在開具殘疾治療處方時需要的那種洞察力。
當前的研究旨在使這種洞察力成為可能。 康復技術可用性模型 (RTUM) 用於深入了解實際決定是否應使用技術援助或工作場所是否為殘疾工人精心設計和配備的那些因素的模型。 RTUM 模型提供了一個用於評估現有產品、工具或機器的框架,但也可以與設計過程結合使用,如圖 4 所示。
圖 4. 康復技術可用性模型 (RTUM) 與系統人體工程學設計方法相結合
對現有產品的評估表明,在技術輔助和工地方面,珠三角的質量很差。 有時,產品需求沒有正確記錄; 在其他情況下,它們沒有發展到有用的程度。 設計師必須學會開始記錄他們的產品需求,包括那些與殘疾用戶相關的需求。 請注意,如圖 4 所示,RTUM 與 SED 一起提供了一個包含殘疾用戶要求的框架。 負責為其用戶開具產品處方的機構必須要求行業在銷售這些產品之前對這些產品進行評估,如果沒有產品要求規範,這在本質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圖 4 還顯示瞭如何做出規定,以確保最終結果能夠在產品預期的殘疾人或群體的幫助下(在 PRD 上)得到應有的評估。 國家衛生組織有責任鼓勵設計師遵守此類設計標準並製定適當的法規。
文化和技術是相互依存的。 雖然文化確實是技術設計、開發和利用的重要方面,但文化與技術的關係卻極其複雜。 需要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才能在技術的設計和應用中加以考慮。 基於他在讚比亞的工作,金斯利(Kingsley,1983)將技術適應分為三個層面的變化和調整:個人、社會組織和社會文化價值體系。 每個級別都具有強烈的文化維度,需要特殊的設計考慮。
同時,技術本身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完全或部分地圍繞特定社會的文化價值觀而建立。 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技術成為該社會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一種表達。 因此,為了讓一個社會接受、利用和承認技術是它自己的技術,它必須符合該社會文化的整體形象。 技術必須補充文化,而不是對抗文化。
本文將處理與技術設計中的文化考慮有關的一些複雜問題,研究當前的問題和問題,以及流行的概念和原則,以及如何應用它們。
文化的定義
術語的定義 文化 幾十年來,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一直在爭論不休。 文化可以用很多術語來定義。 Kroeber 和 Kluckhohn(1952 年)回顧了一百多個文化定義。 威廉姆斯 (1976) 提到 文化 作為英語中最複雜的單詞之一。 文化甚至被定義為人們的全部生活方式。 因此,它包括他們的技術和物質手工藝品——任何一個人成為社會正常運轉的成員所需要知道的任何東西(Geertz 1973)。 它甚至可以被描述為“人們體驗和表達意義的公開可用的符號形式”(Keesing 1974)。 總結起來,Elzinga 和 Jamison (1981) 在他們說“文化這個詞在不同的知識學科和思想體系中有不同的含義”時恰當地表達了這一點。
技術:文化的一部分和產物
技術既可以被視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被視為文化的產物。 60 多年前,著名的社會學家馬林諾斯基將技術納入文化的一部分,並給出了以下定義:“文化包括繼承的人工製品、商品、技術流程、思想、習慣和價值觀。” 後來,Leach(1965)將技術視為一種文化產品,並將“人工製品、商品和技術過程”稱為“文化產品”。
在技術領域,“文化”作為技術產品或系統設計、開發和使用的一個重要問題,一直被許多技術提供者和接受者所忽視。 造成這種忽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關於文化差異的基本信息。
過去,技術變革導致社會生活和組織以及人們的價值體係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對許多以前的農業社會的傳統生活方式進行了深刻而持久的改變,因為這種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與工業工作的組織方式不相容。 在文化多樣性很大的情況下,這導致了各種負面的社會經濟後果(Shahnavaz 1991)。 現在一個公認的事實是,簡單地將一種技術強加給一個社會並相信它會通過廣泛的培訓被吸收和利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Martin et al. 1991)。
技術設計師有責任考慮文化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並使產品與用戶的文化價值體系及其預期的操作環境兼容。
技術對許多“工業發展中國家”(IDC) 的影響遠不止效率的提高。 工業化不僅僅是生產和服務業的現代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的西化。 因此,技術轉移也是文化轉移。
文化除了作為技術設計和使用的重要參數的宗教、傳統和語言外,還包括其他方面,例如對某些產品和任務的特定態度、適當行為的規則、禮儀規則、禁忌、習慣和習俗。 所有這些都必須同等考慮以獲得最佳設計。
據說人也是其獨特文化的產物。 然而,事實仍然是,由於人類在歷史上的遷徙,世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交織在一起。 難怪世界上存在的文化差異多於國家差異。 然而,對於可能影響總體設計的社會、組織和專業文化差異,可以做出一些非常廣泛的區分。
文化的製約影響
關於文化對技術的約束影響的理論和實證分析以及如何將這個問題納入硬件和軟件技術設計的信息很少。 儘管文化對技術的影響已得到認可(Shahnavaz 1991;Abeysekera、Shahnavaz 和 Chapman 1990;Alvares 1980;Baranson 1969),但關於技術設計和利用方面的文化差異的理論分析信息卻很少。 量化文化差異的重要性並就如何在產品或系統設計中考慮文化因素提供建議的實證研究更少(Kedia 和 Bhagat 1988)。 儘管如此,從不同的社會學觀點來看,文化和技術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清晰的研究。
文化與技術:兼容與偏好
一項技術的正確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用戶文化與設計規範的兼容性。 兼容性必須存在於所有文化層面——社會、組織和專業層面。 反過來,文化兼容性會對人們的偏好和使用技術的傾向產生強烈影響。 這個問題涉及與產品或系統有關的偏好; 生產力和相對效率的概念; 改變、成就和權威; 以及技術利用的方式。 因此,文化價值觀可以影響人們選擇、使用和控制技術的意願和能力。 它們必須兼容才能成為首選。
社會文化
由於所有技術都不可避免地與社會文化價值觀相關聯,因此社會的文化接受度對於特定技術設計的正常運行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Hosni 1988)。 國家或社會文化有助於形成人們的集體心智模式,影響技術設計和應用的整個過程,從規劃、目標設定和定義設計規範,到生產、管理和維護系統、培訓和評估。 因此,硬件和軟件的技術設計都應該反映基於社會的文化差異以獲得最大利益。 然而,定義此類基於社會的文化因素以供技術設計考慮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任務。 Hofstede (1980) 提出了民族文化的四個維度框架變化。
Glenn 和 Glenn (1981) 還區分了特定民族文化中的“抽象”和“聯想”傾向。 有人認為,當具有聯想文化的人(如來自亞洲的人)處理認知問題時,他們會更加強調背景,採用全球思維方法並嘗試利用各種事件之間的關聯。 而在西方社會,更抽象的理性思維文化占主導地位。 基於這些文化維度,Kedia 和 Bhagat (1988) 開發了一個概念模型來理解技術轉讓的文化限制。 他們提出了各種描述性“命題”,提供了有關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及其對技術的接受程度的信息。 當然,許多文化都適度地傾向於這些類別中的一個或另一個,並且包含一些混合特徵。
消費者和生產者對技術設計和利用的看法直接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 保護消費者的產品安全標準以及保護生產者的工作環境法規、檢查和執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文化和價值體系。
組織文化
公司的組織、結構、價值體系、職能、行為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經營所在社會的文化產物。 這意味著組織內部發生的事情主要是外部社會發生的事情的直接反映(Hofstede 1983)。 許多在國際數據中心運營的公司的主要組織受到技術生產國和技術接受環境特徵的影響。 但是,特定組織中社會文化的反映可能會有所不同。 組織根據自己的文化來解釋社會,他們的控製程度取決於技術轉讓的模式等因素。
鑑於當今組織不斷變化的性質,加上多文化、多樣化的勞動力,調整適當的組織計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以實現成功運營(所羅門(Solomon,1989 年)描述了勞動力多樣性管理計劃的一個例子)。
職業文化
屬於某個專業類別的人可能會以特定的方式使用一項技術。 Wikström 等人。 (1991),在一個旨在開發手動工具的項目中,已經註意到儘管設計師假設瞭如何握住和使用板股(即,向前握住並且工具遠離自己的身體),專業錫匠以相反的方式持有和使用板份額,如圖1所示。他們得出結論,應該在用戶群體本身的實際現場條件下研究工具,以獲得工具特性的相關信息。
使用文化特徵進行優化設計
正如上述考慮所暗示的,文化提供身份和信心。 它形成了關於“人-技術系統”的目標和特徵以及它應該如何在給定環境中運行的意見。 在任何文化中,總有一些對技術進步有價值的特徵。 如果在軟件和硬件技術的設計中考慮到這些特徵,它們可以作為社會吸收技術的推動力。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儒家和佛教的影響。 前者特別強調學習和忠誠,並認為能夠吸收新概念是一種美德。 後者教導和諧和尊重人類同胞的重要性。 據說這些獨特的文化特徵為吸收和實施日本人提供的先進硬件和組織技術提供了合適的環境(Matthews 1982)。
因此,一個聰明的策略將充分利用社會文化的積極特徵來促進人體工程學的思想和原則。 根據 McWhinney (1990) 的說法,“事件必須嵌入故事中才能被理解並因此有效地用於投影。 一個人必須深入到不同的深度來釋放創始能量,使社會或組織擺脫壓抑的特質,找到它可能自然流動的路徑。 . . . 如果不將其有意識地嵌入到敘述中,計劃和改變都不會有效。”
在設計管理策略時文化欣賞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日本質量保證“七種工具”技術的實施。 “七具”是武士出征時必須隨身攜帶的最低限度的武器。 “質量控制圈”的先驅們將他們的九項建議改編為日本的環境,減少了這個數字,以利用一個熟悉的術語——“七種工具”——來鼓勵所有員工參與他們的質量工作策略(Lillrank 和 Kano 1989)。
然而,其他文化特徵可能不利於技術發展。 對婦女的歧視、對種姓制度的嚴格遵守、種族或其他偏見,或認為某些任務有辱人格,都是可能對技術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幾個例子。 在一些傳統文化中,男性被認為是主要的工資收入者。 他們習慣於以麻木甚至敵意的態度看待女性作為平等僱員的角色,更不用說作為主管了。 剝奪女性的平等就業機會和質疑女性權威的合法性不符合組織當前的需求,組織需要最優化地利用人力資源。
關於任務設計和工作內容,一些文化認為體力勞動和服務等任務是有辱人格的。 這可能歸因於與殖民時代有關“主奴關係”的過去經歷。 在其他一些文化中,對與“臟手”相關的任務或職業存在強烈偏見。 這些態度也反映在這些職業低於平均水平的薪酬水平上。 反過來,這些又導致技術人員短缺或維護資源不足(Sinaiko 1975)。
由於一項新技術通常需要幾代人才能改變文化價值觀,因此在硬件和軟件設計中考慮文化差異,使該技術適應技術接受者的文化會更具成本效益。
產品和系統設計中的文化考慮
到目前為止,很明顯技術包括硬件和軟件。 硬件組件包括資本和中間產品,例如工業產品、機械、設備、建築物、工作場所和物理佈局,其中大部分主要涉及微觀人體工程學領域。 軟件涉及編程和規劃、管理和組織技術、管理、維護、培訓和教育、文檔和服務。 所有這些問題都屬於宏觀人體工程學的範疇。
下面給出了一些需要從微觀和宏觀人體工程學角度進行特殊設計考慮的文化影響示例。
微觀人體工程學問題
微觀人體工程學關注產品或系統的設計,其目標是創建“可用的”用戶-機器-環境界面。 產品設計的主要概念是可用性。 這個概念不僅涉及產品的功能和可靠性,還涉及安全、舒適和享受的問題。
用戶的內部模型(即他或她的認知或心理模型)在可用性設計中起著重要作用。 為了高效、安全地操作或控制系統,用戶必須對所用系統具有準確的代表性認知模型。 Wisner (1983) 指出,“因此,工業化或多或少需要一種新的心智模式。” 在這種觀點下,正規教育和技術培訓、經驗和文化是決定形成適當認知模式的重要因素。
Meshkati (1989) 在研究 1984 年 Union Carbide Bhopal 事故的微觀和宏觀人體工程學因素時,強調了文化對印度操作員工廠運營心智模型不足的重要性。 他表示,部分問題可能是由於“訓練有素的第三世界操作員使用先進技術系統的表現,這些系統是由其他教育背景、文化和社會心理特徵大不相同的人設計的。” 實際上,微界面級別的許多設計可用性方面都受到用戶文化的影響。 仔細分析用戶的感知、行為和偏好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戶的需要和要求,從而設計出既有效又可接受的產品或系統。
其中一些與文化相關的微觀人體工程學方面如下:
宏觀人體工程學問題
術語宏觀人體工程學是指軟件技術的設計。 它涉及組織和管理系統的適當設計。 有證據表明,由於文化、社會政治條件和教育水平的差異,工業化國家開發的許多成功的管理和組織方法無法成功地應用於發展中國家(Negandhi 1975)。 在大多數 IDC 中,以組織內權力結構的向下流動為特徵的組織層次結構是一種常見的做法。 它很少關注西方價值觀,如民主或決策中的權力分享,這些被視為現代管理中的關鍵問題,對於在智力、創造力、解決問題的潛力和獨創性方面適當利用人力資源至關重要。
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及其價值體係也廣泛存在於發展中國家的大多數工業工作場所。 這些使得參與式管理方法(這對於靈活專業化的新生產模式和勞動力的積極性至關重要)成為一項艱鉅的任務。 然而,有報告證實即使在這些文化中也需要引入自主工作系統 Ketchum 1984)。
Zhang 和 Tyler(1990 年)在一項與美國公司(Essex 公司)在中國成功建立現代電話電纜生產設施有關的案例研究中指出,“雙方都意識到,但是,美國的直接應用由於文化、哲學和政治差異,埃塞克斯的管理實踐並不總是實用或可取的。 因此,埃塞克斯提供的信息和說明經常被中國合作夥伴修改,以適應中國現有的條件。” 他們還認為,儘管存在文化、經濟和政治差異,但他們成功的關鍵是雙方對共同目標的奉獻和承諾,以及超越他們之間任何差異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友誼。
輪班和工作時間表的設計是工作組織的其他例子。 在大多數 IDC 中,存在與輪班工作相關的某些社會文化問題。 其中包括較差的一般生活和住房條件、缺乏支持服務、嘈雜的家庭環境和其他因素,需要設計特殊的輪班方案。 此外,對於女工來說,一天的工作時間通常遠遠超過八小時; 它不僅包括實際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還包括花在旅行、在家工作和照顧孩子和年長親屬上的時間。 鑑於流行的文化,輪班和其他工作設計需要特殊的工作休息時間表才能有效運作。
工作安排的靈活性允許文化差異,例如中國工人的午餐後小睡和穆斯林的宗教活動是工作組織的進一步文化方面。 在伊斯蘭文化中,人們每天必須休息幾次來祈禱,並且每年從日出到日落禁食一個月。 所有這些文化限制都需要特殊的工作組織考慮。
因此,許多宏觀人體工程學設計特徵都受到文化的密切影響。 在設計有效運行的軟件系統時應考慮這些特性。
結論:設計中的文化差異
設計可用的產品或系統並非易事。 不存在絕對的適用性。 設計師的任務是在人類技術系統的四個基本組成部分:用戶、任務、技術系統和操作環境之間創造最佳和諧的相互作用。 一個系統可能完全適用於用戶、任務和環境條件的一種組合,但完全不適合另一種組合。 無論是單個產品還是複雜系統,一個可以極大地促進設計可用性的設計方面是對對用戶和操作環境都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方面的考慮。
即使盡職盡責的工程師設計出適用於給定環境的人機界面,設計師通常也無法預見不同文化對產品可用性的影響。 當產品在與其設計環境不同的環境中使用時,很難避免可能的負面文化影響。 由於幾乎沒有關於文化約束的定量數據,工程師使設計與文化因素兼容的唯一方法是在設計過程中積極整合用戶群體。
在設計中考慮文化方面的最佳方式是設計師採用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 誠然,設計師採用的設計方法是將立即影響所設計系統的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產品或系統設計人員必須在設計生命週期的最開始就認識到這一基本概念的重要性並加以實施。 因此,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的基本原則可以總結如下(Gould 和 Lewis 1985;Shackel 1986;Gould 等人 1987;Gould 1988;Wang 1992):
在全球範圍內設計產品的情況下,設計師必須考慮全球消費者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採用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可能無法訪問所有實際用戶和操作環境。 設計師必須使用範圍廣泛的信息,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例如文獻參考資料、標準、指南以及實用原則和經驗,對設計進行分析評估,並且必須在產品中提供足夠的可調整性和靈活性以滿足更廣泛的用戶群體的需求。
另一點需要考慮的是,設計師永遠不可能無所不知。 他們不僅需要用戶的意見,還需要參與項目的其他各方的意見,包括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以及維修和保養工人。 在參與式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分享他們在開發可用產品或系統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並對其功能和安全性承擔集體責任。 畢竟,每個相關人員都處於危險之中。
老年工人的地位因他們的功能狀況而異,而這本身又受到他們過去工作經歷的影響。 他們的地位還取決於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以及他們所居住國家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狀況。
因此,必須從事大量體力勞動的工人通常也是受教育最少和職業培訓最少的工人。 他們的工作條件非常疲憊,可能會導致疾病,而且他們面臨著發生事故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體能很可能會在他們活躍的生命結束時下降,這一事實使他們在工作中更加脆弱。
相反,那些擁有長期教育優勢的工人,隨後接受了使他們為工作做好準備的職業培訓,在一般實踐中,他們可以在這些行業中運用由此獲得的知識並逐漸擴大他們的經驗。 他們通常不會在最有害的職業環境中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技能會得到認可和重視。
在經濟擴張和勞動力短缺的時期,年長的工人被認為具有“職業責任心”的品質,他們的工作有規律,並且能夠保持他們的專業知識。 在經濟衰退和失業時期,人們將更加強調他們的工作表現不及年輕人,以及他們適應工作技術和組織變化的能力較差。
根據有關國家的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模式和水平,對老齡工人的關懷和聲援或多或少會有所體現,對老齡工人的保護或多或少會有保障。
年齡/工作關係的時間維度
老齡化與工作之間的關係涵蓋了多種情況,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一方面,工作似乎是工人在其積極生活中的一個轉變因素,這種轉變要么是消極的,要么是消極的。 (例如,磨損、技能下降、疾病和事故)或積極的(例如,獲得知識和經驗); 另一方面,工作揭示了與年齡相關的變化,這導致老年工人被邊緣化,甚至被排除在生產體系之外他們的職業生涯,如果工作內容非常重視經驗。
因此,年齡的增長扮演著一個“向量”的角色,生活中的事件在工作中和工作之外都按時間順序記錄在上面。 圍繞這個軸是衰落和建設的鉸接過程,不同工人之間的變化很大。 為了在工作情境的設計中考慮到老年工人的問題,有必要考慮與年齡相關的變化的動態特徵以及這些變化在個體之間的可變性。
可以根據三重演變來考慮年齡/工作關係:
有機老化的一些過程及其與工作的關係
與工作有關的主要器官功能從 40 或 50 歲開始以明顯的方式下降,其中一些功能在 20 或 25 歲之前得到發展。
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最大肌肉力量和關節運動範圍會下降。 15歲到20歲之間,力量下降幅度在20%到60%左右。但這只是總體趨勢,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很大。 此外,這些是最大容量; 對於更溫和的體力需求,下降幅度要小得多。
對年齡非常敏感的一項功能是姿勢調節。 這種困難對於普通和穩定的工作姿勢(站立或坐著)來說不是很明顯,但在需要精確調整、強烈的肌肉收縮或極端角度的關節運動的不平衡情況下會變得明顯。 當工作必須在不穩定或打滑的支撐物上進行時,或者當工人遭受衝擊或意外顛簸時,這些問題會變得更加嚴重。 結果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失去平衡而導致的事故變得更加頻繁。
從 40 歲到 45 歲以後,睡眠調節變得不那麼可靠。 它對工作時間表的變化(如夜間工作或輪班工作)和乾擾環境(如噪音或照明)更為敏感。 隨之而來的是睡眠時間和質量的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溫調節也變得更加困難,這導致年長的工人在高溫下工作時遇到特殊問題,尤其是在必須進行體力勞動時。
感覺功能很早就開始受到影響,但由此產生的缺陷在 40 至 45 歲之前很少出現。視覺功能整體受到影響:調節幅度降低(可以通過適當的鏡片矯正) ,以及周邊視野、深度感知、抗眩光和透光性。 由此產生的不便僅在特定條件下才會明顯:光線不足、靠近眩光源、物體或文本尺寸非常小或呈現不佳等。
聽覺功能的下降會影響高頻(高音調聲音)的聽覺閾值,但在嘈雜的環境中辨別聲音信號尤其困難。 因此,在存在環境噪聲或強烈混響的情況下,口語的可懂度變得更加困難。
一般來說,其他感覺功能在生命的這個階段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可以看出,總的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機衰退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極端情況下,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進行修改,以避免甚至對年輕工人造成困難。 此外,在工作條件和組織允許的情況下,年長的工人可以通過特定的策略來彌補他們的不足,這些策略通常是通過經驗獲得的:對不平衡的姿勢使用額外的支持,以減少極端努力的方式舉起和搬運負載,組織視覺掃描以查明有用的信息,以及其他方式。
認知老化:減速和學習
關於認知功能,首先要注意的是,工作活動一方面發揮了接收和處理信息的基本機制,另一方面發揮了一生中獲得的知識。 這些知識主要涉及物體、信號、詞語和情況的意義(“陳述性”知識),以及做事的方式(“程序性”知識)。
短期記憶使我們能夠將檢測到的有用信息保留幾十秒或幾分鐘。 該信息的處理是通過將其與永久記憶的知識進行比較來進行的。 衰老以各種方式作用於這些機制:(1)憑藉經驗,它豐富了知識,以最佳方式選擇有用知識和處理知識的方法的能力,特別是在相當頻繁執行的任務中,但是(2)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老化和更脆弱的短期記憶,處理這些信息所需的時間延長了。
這些認知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人生活的環境,因此也取決於他們過去的經歷、培訓以及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工作環境。 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的變化表現為衰退和重建現象的極其不同的組合,其中這兩個因素中的每一個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得到強調。
如果工人在他們的工作生涯中只接受過簡短的培訓,如果他們不得不執行相對簡單和重複的任務,那麼他們的知識將是有限的,並且在面對新的或相對不熟悉的任務時會遇到困難。 此外,如果他們必須在明確的時間限制下完成工作,他們的感官功能發生的變化和他們信息處理的減慢將阻礙他們。 另一方面,如果他們接受過長期的教育和培訓,如果他們不得不執行各種任務,他們將因此能夠提高他們的技能,從而消除與年齡相關的感官或認知缺陷。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補償。
因此,很容易理解繼續培訓在老年工人工作狀況中所起的作用。 工作的變化使得越來越有必要求助於定期培訓,但年長的工人很少接受培訓。 公司通常認為不值得為即將結束積極生活的工人提供培訓,尤其是人們認為學習困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工人們自己也對接受培訓猶豫不決,擔心他們不會成功,而且並不總是很清楚地看到他們可以從培訓中獲得的好處。
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方式也在改變。 年輕人記錄傳授給他的知識,而年長的人則需要了解這些知識是如何根據他或她已經知道的知識進行組織的,其邏輯是什麼,工作的理由是什麼。 他或她也需要時間學習。 因此,解決老年工人培訓問題的一個對策是,首先,根據每個人的年齡、知識和經驗,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對老年人的培訓時間更長。
工作中男性和女性的老齡化
男女之間的年齡差異存在於兩個不同的層面。 在有機層面上,女性的預期壽命通常比男性長,但所謂的無殘疾預期壽命對於兩種性別來說非常接近——可達 65 至 70 歲。 超過這個年齡,女性通常處於劣勢。 此外,女性的最大體能平均比男性低 30%,而且這種差異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持續存在,但兩組的差異很大,兩種分佈之間存在一些重疊。
在職業生涯的層面上存在很大差異。 平均而言,女性在開始職業生涯時接受的工作培訓少於男性,她們通常擔任對資格要求較低的職位,她們的職業生涯回報也較低。 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擔任的職位受到相當大的限制,例如時間限制和工作的重複性。 如果不參考這種工作的社會背景,就無法確定認知能力隨年齡發展的性別差異。
如果工作環境的設計要考慮到這些性別差異,就必須採取行動,特別有利於女性的初始和持續職業培訓,以及構建能夠增加女性經驗和提升她們價值的職業生涯。 因此,必須在他們活躍的生命結束之前儘早採取這一行動。
勞動人口老齡化:集體數據的用處
針對勞動人口老齡化採取集體和量化方法至少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為了評估和預見老齡化對車間、服務、公司、部門或國家的影響,此類數據是必要的。 第二個原因是衰老的主要組成部分本身是受概率影響的現象:所有工人不會以相同的方式或以相同的速度衰老。 因此,有時會通過統計工具揭示、確認或評估衰老的各個方面。
該領域最簡單的工具是年齡結構及其演變的描述,以與工作相關的方式表達:經濟部門、貿易、工作組等。
例如,當我們觀察到一個工作場所的人口年齡結構保持穩定和年輕時,我們可能會問工作的哪些特徵可以在年齡方面起到選擇作用。 相反,如果這種結構穩定而古老,那麼工作場所就具有接收公司其他部門人員的功能; 這些流動的原因值得研究,我們同樣應該驗證這個工作場所的工作是否適合老齡化勞動力的特點。 最後,如果年齡結構有規律地變化,僅僅反映了招聘水平從一年到另一年,我們可能會遇到人們“在現場變老”的情況; 這有時需要特別研究,特別是如果年度招聘人數趨於下降,這將使整體結構向更高年齡組轉移。
如果我們有關於工作條件、工人目前擔任的職位以及(如果可能的話)他們不再擔任的職位的定量數據,我們可以加強對這些現象的理解。 工作時間表、工作的重複性、體力需求的性質、工作環境,甚至某些認知成分,都可能成為詢問(向工人詢問)或評估(由專家詢問)的主題。 這樣就有可能在當前工作和過去工作的特徵與相關工人的年齡之間建立聯繫,從而闡明工作條件可能在特定年齡產生的選擇機制。
還可以通過獲取有關工人健康狀況的信息來進一步改進這些調查。 該信息可以從工作事故率或病假率等客觀指標中得出。 但這些指標在方法論方面往往需要格外小心,因為儘管它們確實反映了可能與工作相關的健康狀況,但它們也反映了所有與職業事故和因病缺勤有關的人的策略:工人自己、管理層醫生在這方面可以有多種策略,但不能保證這些策略與工人的年齡無關。 因此,這些指標在不同年齡段之間的比較往往很複雜。
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將求助於工人自我健康評估產生的數據,或在體檢過程中獲得的數據。 這些數據可能與疾病有關,出於預測和預防的目的,需要更好地了解這些疾病的患病率隨年齡變化的情況。 但衰老的研究將首先依賴於對尚未達到疾病階段的狀況的評估,例如某些類型的功能退化:(例如,關節的疼痛和視覺和聽覺的限制,呼吸系統的)或某些類型的困難甚至無能(例如,爬高台階、做出精確的動作、在尷尬的位置保持平衡)。
因此,將有關年齡、工作和健康的數據關聯起來既有用又復雜。 它們的使用允許揭示各種類型的連接(或假定它們的存在)。 這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因果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的某些要求加速了一種功能狀態的下降。 但這不是最常見的情況。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引導同時欣賞一個 積累 對一組健康特徵的限制,同時根據選擇機制的影響,健康狀況下降的工人可能會發現他們被排除在某些類型的工作之外(流行病學家稱之為“健康工人效應” ”)。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評估這些關係的可靠性,確認心理生理學領域的某些基礎知識,最重要的是獲得有助於製定工作中衰老預防策略的信息。
某些類型的操作
為使年長工人繼續就業而不對他們造成負面影響而採取的行動必須遵循以下幾條一般原則:
在這幾條原則的基礎上,可以首先定義幾種類型的立即行動。 行動的最高優先級將涉及能夠對老年工人造成特別嚴重問題的工作條件。 如前所述,姿勢壓力、極度勞累、嚴格的時間限制(例如,流水線工作或強加更高的產出目標)、有害環境(溫度、噪音)或不合適的環境(照明條件)、夜班和輪班工作就是例子。
系統地查明由(或可能)由老年工人擔任的職位中的這些制約因素,可以製定清單並確定行動的優先順序。 這種精確定位可以通過經驗檢查清單的方式進行。 同樣有用的是對工人活動的分析,這將使他們的行為觀察與他們對困難的解釋聯繫起來。 在這兩種情況下,努力或環境參數的測量可以完成觀察。
除了這種精確定位之外,這裡無法描述要採取的行動,因為它顯然會因每種工作情況而異。 使用標準有時可能有用,但很少有標准考慮到老齡化的具體方面,而且每個標準都與特定領域有關,這往往會導致人們以孤立的方式思考所研究活動的每個組成部分。
除了立即採取的措施外,將老齡化考慮在內還意味著要進行更長遠的思考,以在工作環境的設計中實現盡可能廣泛的靈活性。
這種靈活性必須首先在工作環境和設備的設計中尋求。 受限的空間、不可調節的工具、僵化的軟件,簡而言之,在執行任務時限制人類多樣性表達的所有情況特徵很可能會對相當大比例的老年工人造成不利影響。 對於更具約束力的組織類型也是如此:完全預先確定的任務分配、頻繁且緊迫的截止日期,或者太多或太嚴格的命令(當然,當存在與質量相關的基本要求時,必須容忍這些生產或安裝的安全性)。 因此,尋求這種靈活性就是尋求能夠促進老年工人成功融入生產系統的各種個人和集體調整。 這些調整取得成功的條件之一顯然是建立工作培訓計劃,為所有年齡段的工人提供並滿足他們的特定需求。
因此,在設計工作情境時考慮到老齡化需要採取一系列協調行動(全面減少極端壓力,使用所有可能的工作組織策略,以及不斷努力提高技能),這些行動效率更高,但效果更差如果它們是長期接管的並且事先經過仔細考慮,則成本很高。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足夠緩慢和可預見的現象,因此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是完全可行的。
為殘疾人設計就是為每個人設計
市場上有如此多的產品,很容易表明它們不適合普通用戶。 一個人應該如何評價一扇太窄而無法舒適地容納一個胖人或孕婦的門口? 如果它滿足所有相關的機械功能測試,它的物理設計是否應該是錯誤的? 當然,這樣的用戶在任何身體意義上都不能被視為殘疾,因為他們可能處於完美的健康狀態。 有些產品需要大量操作才能迫使它們按預期運行——我會想到某些廉價的開罐器,但並非完全無關緊要。 然而,可能會遇到操作此類設備困難的健康人不必被視為殘疾。 成功地將人與產品的交互考慮因素結合起來的設計師增強了他或她的設計的功能效用。 在缺乏良好功能設計的情況下,有輕微殘疾的人可能會發現自己處於嚴重受阻的境地。 因此,正是用戶機界面決定了設計的價值 全部 用戶。
提醒自己技術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人類,這是不言而喻的; 它的用途是擴大自己的能力。 對於殘疾人,這種擴大必須進一步採取一些步驟。 例如在 1980 世紀 XNUMX 年代,殘疾人廚房的設計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在這項工作中獲得的經驗滲透到“普通”廚房的設計特徵中; 從這個意義上說,殘疾人可以被視為先驅。 職業引起的損傷和殘疾——我們只需要考慮那些在新工作場所如此常見的久坐不動的人所遭受的肌肉骨骼和其他抱怨——同樣需要設計努力,不僅要防止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而且要在開發與用戶兼容的技術,以適應已經患有與工作有關的疾病的工人的需求。
更廣泛的普通人
設計者不應該專注於一個小的、沒有代表性的人群。 在某些群體中,接受關於他們之間相似性的假設是最不明智的。 例如,一名成年後以某種方式受傷的工人在人體測量學上不一定與其他方面相當的健康人有很大差異,並且可以被視為廣泛平均數的一部分。 如此受傷的幼兒將表現出與成人截然不同的人體測量學,因為他的肌肉和機械發育將受到先前生長階段的穩定和順序影響。 (對於這兩種情況,不應冒險就成年人的可比性得出結論。必須將它們視為兩個截然不同的特定群體,只有一個被包括在廣泛的平均水平中。)但是當一個人努力尋找適合的設計時,比方說,90% 的人口,人們應該付出更大的努力來將這個餘量增加到,比方說,95%,關鍵是這樣可以減少為特定群體設計的需求。
另一種為更廣泛的平均人群進行設計的方法是生產兩種產品,每一種產品的設計都大致適合人類差異的兩個極端百分位。 例如,可以製造兩種尺寸的椅子,一種帶有托架,可以將高度從 38 厘米調整到 46 厘米,另一種從 46 厘米調整到 54 厘米; 已經存在兩種尺寸的鉗子,一種適合較大和平均尺寸的男性手,另一種適合一般女性的手和較小男性的手。
每年預留少量資金用於分析工地並使其更適合工人,這將是一項明智的公司政策,此舉將防止因體力負荷過重而導致疾病和殘疾。 當員工了解到管理層正在積極嘗試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時,這也會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時必須採取精心設計的措施:徹底的工作分析、模型的構建、人體測量,甚至為工人具體設計單位。 事實上,在某家公司,結論是每個工作場所的單元都應該重新設計,因為它們會以過多的站立形式導致身體超負荷,與坐姿相關的尺寸不合適,還有其他缺陷.
設計的成本、收益和可用性
成本/收益分析是由人體工程學專家開發的,目的是深入了解人體工程學政策而非經濟政策的結果。 如今,工商業領域的評估包括政策對工人的負面或正面影響。
評估質量和可用性的方法是當前活躍研究的主題。 如圖 1 所示,康復技術可用性模型 (RTUM) 可用作評估康復技術產品可用性的模型,並闡明決定其可用性的產品的各個方面。
從嚴格的經濟角度來看,創建可以執行給定任務或可以製造特定產品的系統的成本是可以指定的; 幾乎無需提及,在這些術語中,每家公司都對其投資的最大回報感興趣。 但是,當考慮到工人的身體、認知和心理系統的不同努力時,如何確定與金融投資相關的任務績效和產品製造的實際成本呢? 事實上,對人的績效本身的判斷,除其他因素外,還取決於員工對必須做什麼的看法、他們對自己做這件事的價值的看法,以及他們對公司的看法。 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對工作的內在滿足感才是價值的標準,這種滿足感與公司的目標一起構成了一個人表現的理由。 因此,工人的幸福感和績效基於廣泛的經驗、聯想和看法,這些經驗、聯想和看法決定了他們對工作的態度和最終的績效質量——RTUM 模型所基於的理解。
如果不接受這一觀點,則有必要僅將投資與可疑和不確定的結果聯繫起來。 如果人體工程學專家和醫生希望改善殘疾人的工作環境——從機器操作中獲得更多收益並提高所用工具的可用性——他們將在尋找證明金融投資合理性的方法時遇到困難。 通常,這種理由是在通過預防因工受傷和生病而實現的儲蓄中尋求的。 但是,如果疾病的費用不是由公司而是由國家承擔,那麼它們在財務上就變得無形了,可以這麼說,並且不被視為與工作有關。
然而,隨著人們認識到無能力的“社會”成本可以轉化為國家經濟的最終成本,並且當潛在的工人失去能力時,價值就會喪失,因此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投資於健康的工作環境是值得的。坐在家裡,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投資於工作場所(在改造工作站或提供特殊工具,甚至可能幫助個人衛生方面)不僅可以獎勵一個人工作滿意度,還可以幫助他或她自給自足並獨立於社會援助。
可以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確定在工作場所的特殊干預是否適合殘疾人。 以下因素代表構成此類分析對象的數據來源:
1. 人員
2。 安全
3。 醫
關於因工作損失的時間,可以根據工資、間接費用、補償和生產損失進行這些計算。 剛才描述的那種分析代表了一種理性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組織可以就殘疾工人重返工作崗位是否會更好以及組織本身是否會因他或她重返工作崗位而獲益做出明智的決定。
在前面的討論中,為更廣泛的人群設計已經受到關注,因為強調與可用性相關的特定設計以及此類設計的成本和收益。 進行包括所有相關因素在內的所需計算仍然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目前,將建模方法納入其技術的研究工作仍在繼續。 在一些國家,例如荷蘭和德國,政府政策要求公司對與工作相關的人身傷害承擔更多責任; 監管政策和保險結構的根本變化顯然預計將由此類趨勢引起。 為在工作中遭受致殘事故的工人提供適應性工作場所或能夠在公司內從事其他工作,這些國家已經或多或少地制定了一項政策,該政策已經制定了治療殘疾人是工人人道待遇的真正成就。
工作能力有限的工人
無論設計是針對殘疾人還是更廣泛的平均水平,都受到研究數據匱乏的阻礙。 殘疾人一直是幾乎沒有任何研究工作的對象。 因此,為了建立產品需求文檔或 PRD,必須進行特定的實證研究,以便通過觀察和測量收集數據。
在收集有關殘疾工人或用戶的所需信息時,不僅要考慮殘疾人當前的功能狀態,還要嘗試預見慢性病發展可能導致的任何變化。 事實上,這種信息可以直接從工人那裡獲得,或者可以由醫學專家提供。
例如,在設計與工人體力數據相關的工作動作時,設計者不會選擇殘疾人可以發揮的最大力量作為規格,但會考慮任何可能的力量減弱工人病情的進展可能會帶來。 因此,工人將能夠繼續使用為他或在工作站改裝或設計的機器和工具。
此外,設計人員應避免設計涉及在極端情況下操縱人體的設計,例如身體部位的運動範圍,但應將其設計適應中間範圍。 這個原則的一個簡單但非常常見的例子如下。 廚房和辦公室櫥櫃和桌子抽屜的一個非常常見的部分是一個把手,它具有一個小架子的形式,人們可以將手指放在上面,向上和向前施加力來打開抽屜。 此動作需要手腕旋後 180 度(手掌向上)——手腕此類運動範圍的最大點。 這種情況對健康人來說可能不會造成困難,只要抽屜可以用輕微的力打開並且位置不笨拙,但當抽屜動作太緊或完全 180 度旋後時會造成拉傷這是不可能的,而且對殘疾人來說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垂直放置的手柄——在機械上效率更高,並且更容易被更多人操作。
身體機能
下面將討論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和能量系統所定義的身體機能的三個主要限制領域。 在考慮以下身體功能的基本原則時,設計師將對用戶/工作人員限制的性質有一些了解。
運動系統. 它由骨骼、關節、結締組織和肌肉組成。 關節結構的性質決定了可能的運動範圍。 例如,膝關節顯示出與髖關節或肩關節不同程度的運動和穩定性。 這些不同的關節特徵決定了手臂、手、腳等可能的動作。 也有不同類型的肌肉; 它是肌肉的類型,肌肉是通過一個還是兩個關節,以及肌肉的位置決定了給定身體部位的運動方向、速度和能夠發揮的力量.
這個方向、速度和強度可以被表徵和計算這一事實在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殘疾人來說,必須考慮到肌肉的“正常”位置已經受到干擾,關節的運動範圍已經改變。 例如,在截肢手術中,一塊肌肉可能只有部分功能,或者它的位置可能發生了變化,因此必須仔細檢查患者的身體能力,以確定保留的功能以及它們的可靠性。 案例歷史如下。
一位40歲的木匠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的大拇指和無名指。 為了恢復木匠的工作能力,外科醫生切除了患者的一個大腳趾,並用它代替了缺失的拇指。 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後,木匠重新開始工作,但發現無法持續工作超過三到四個小時。 他的工具經過研究後發現不適合他手部“異常”的結構。 康復專家從新的功能能力和形式的角度檢查“重新設計”的手,從而能夠設計出更適合改造後的手的新工具。 工人手上原本過重的負荷現在已經在可以使用的範圍內,他恢復了繼續工作更長時間的能力。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可以比作一個非常複雜的控制室,配有數據收集器,其目的是通過解釋與身體各部分有關的信息來啟動和管理一個人的運動和行動,這些方面與位置和機械、化學和其他方面有關狀態。 該系統不僅結合了提供糾正措施的反饋系統(例如,疼痛),而且結合了“前饋”能力,該能力預先表達自己以保持平衡狀態。 考慮一名工人的情況,他本能地採取行動以恢復姿勢,以保護自己免於跌倒或接觸危險的機器部件。
在殘疾人中,信息的生理處理可能會受損。 視障人士的反饋和前饋機制都被削弱或缺失,在聲學層面,聽障人士也是如此。 此外,重要的控制電路是交互的。 聲音信號與將我們的身體置於空間中的本體感受迴路相結合,可以說是通過從肌肉和關節收集的數據,在視覺信號的進一步幫助下,對人的平衡產生影響。 大腦可以發揮作用來克服這些系統中相當嚴重的缺陷,糾正信息編碼中的錯誤並“填補”缺失的信息。 可以肯定的是,超出一定限度,無能會隨之而來。 下面是兩個案例。
案例1。 一名36歲的女性因車禍導致脊髓損傷。 她能夠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坐起來,並且可以手動移動輪椅。 她的軀幹是穩定的。 然而,她腿上的感覺消失了; 此缺陷包括無法感知溫度變化。
她在家裡有一個坐著的工作場所(廚房的設計讓她可以坐著工作)。 已採取安全措施,在充分隔離的位置安裝水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被熱水燙傷腿部的風險,因為她無法處理腿部的溫度信息,因此很容易被燙傷,但她並沒有意識到。
案例2。 一個左半身癱瘓的五歲男孩正在媽媽的身邊洗澡。 門鈴響了,媽媽丟下男孩一個人走到前門,打開熱水龍頭的男孩被燙傷了。 出於安全原因,浴缸應該配備恆溫器(最好是男孩無法控制的恆溫器)。
能源系統。 當人體必須進行體力勞動時,會發生生理變化,尤其是肌肉細胞相互作用的形式,儘管效率相對較低。 人體“馬達”僅將其能量供應的大約 25% 轉化為機械活動,其餘能量代表熱損失。 因此,人體不是特別適合重體力勞動。 一段時間後就會精疲力盡,如果必須進行繁重的勞動,就會動用儲備能源。 每當工作進行得非常迅速、突然開始(沒有預熱期)或涉及劇烈運動時,總是會使用這些儲備能源。
人體機體通過有氧(通過血液中的氧氣)和無氧(耗盡有氧氧氣後,它會調用儲存在肌肉組織中的小而重要的能量儲備單位)獲得能量。 工作場所對新鮮空氣供應的需求自然而然地將氧氣使用的討論焦點引向了有氧方面,在大多數工作場所,至少在發達地區,足以定期引發厭氧過程的艱苦工作條件是非常罕見的國家。 與人體有氧功能直接相關的大氣氧氣的可用性是幾個條件的函數:
患有哮喘或支氣管炎的人,這兩種疾病都是影響肺部的疾病,會使工人的工作受到嚴重限制。 應根據體力負荷等因素分析該工人的工作分配。 還應對環境進行分析:清潔的環境空氣將極大地促進工人的福祉。 此外,一天中的工作量應該保持平衡,避免高峰負荷。
具體設計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仍然需要特定的設計,或者為非常小的群體設計。 當要執行的任務和殘疾人遇到的困難過大時,就會出現這種需求。 如果市場上現有的產品無法滿足所需的特定要求(即使進行了改編),那麼特定設計就是答案。 不管這種解決方案是昂貴的還是便宜的(除了人道主義問題),都必鬚根據可行性和對公司生存能力的支持來考慮。 只有當殘疾工人期待在那里工作多年,並且他或她所做的工作從生產角度來看是公司的資產時,專門設計的工地才具有經濟價值。 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儘管工人可能確實堅持他或她的工作權利,但現實主義意識應該佔上風。 這些棘手的問題應該本著通過溝通合作尋求解決方案的精神來處理。
具體設計的優點如下:
具體設計的缺點是:
案例1。 例如,坐在輪椅上的接待員有言語問題。 她的言語困難導致對話相當緩慢。 雖然公司仍然很小,但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她繼續在那里工作多年。 但是當公司擴大時,她的殘疾開始給自己帶來問題。 她不得不更快地說話,更快地走動; 她無法應付新的要求。 然而,解決她的問題的方法被尋求並減少到兩個備選方案:可以安裝特殊的技術設備,以便可以補償降低她的某些任務質量的缺陷,或者她可以簡單地選擇一組涉及更多的辦公桌工作量。 她選擇了後者,至今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案例2。 一名職業是製作技術圖紙的年輕人,由於在淺水區潛水而遭受了嚴重的脊髓損傷。 他的傷勢嚴重到需要幫助才能完成所有日常活動。 儘管如此,在計算機輔助設計 (CAD) 軟件的幫助下,他仍然能夠繼續以技術繪圖為生,並與他的伴侶經濟獨立地生活。 他的工作空間是根據他的需要進行調整的書房,他在一家公司工作,通過電腦、電話和傳真與他聯繫。 為了操作他的個人電腦,他必須對鍵盤進行某些改造。 但憑藉這些技術資產,他可以謀生並養活自己。
具體設計的方法與上述其他設計沒有區別。 在設計項目中可能出現的唯一無法克服的問題是,設計目標無法在純粹的技術基礎上實現——換句話說,它無法完成。 例如,患有帕金森病的人在其病情發展的某個階段容易向後跌倒。 能夠防止這種不測事件發生的輔助裝置當然代表了所需的解決方案,但目前的技術水平尚不能構建出這樣的裝置。
系統人體工程學設計和有特殊身體需求的工人
人們可以通過醫學乾預來恢復受損功能來治療身體損傷,但是殘疾或執行任務能力不足的治療可能涉及與醫學專業知識相比遠不成熟的措施。 就治療殘疾的必要性而言,殘疾的嚴重程度強烈影響這樣的決定。 但是,鑑於需要進行處理,以下方法(單獨或組合使用)構成了設計者或管理者可用的選擇:
從具體的人體工程學角度來看,殘疾的治療包括以下內容:
功效問題始終是工具或機器修改的出發點,並且通常與用於修改的成本、要解決的技術特性以及新設計中要體現的功能變化有關. 在這些其他特徵中,舒適和吸引力是不容忽視的品質。
與對工具或機器進行設計更改相關的下一個考慮因素是該設備是否已經設計用於一般用途(在這種情況下,將對現有產品進行修改)或將與個人一起設計心目中的殘疾類型。 在後一種情況下,必須針對工人殘疾的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人體工程學考慮。 例如,假設一名工人在中風後腦功能受限,出現失語症(溝通困難)、右臂癱瘓和腿部痙攣性麻痹阻止其向上移動等障礙,可能需要進行以下調整:
對於如何為殘疾工人設計的問題,是否有任何通用的答案? 系統人機工程學設計 (SED) 方法非常適合這項任務。 與工作情況或相關產品類型相關的研究需要設計團隊收集與特殊殘疾工人群體或以特定方式殘疾的個人用戶的獨特案例相關的特殊信息。 設計團隊將憑藉多元化的合格人員,擁有超出設計師單獨預期的技術種類的專業知識; 他們之間共享的醫學和人體工程學知識將與嚴格的技術知識一樣完全適用。
通過收集與殘疾用戶相關的數據確定的設計約束與與健康用戶相關的對應數據一樣,以相同的客觀性和相同的分析精神來對待。 與後者一樣,必須確定殘疾人的個人行為反應模式、人體測量概況、生物力學數據(如伸展、力量、運動範圍、使用的處理空間、身體負荷等)、人體工程學標準和安全規定。 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為殘疾工人所做的研究確實很少。 關於人體測量學的研究較少,在假肢和矯形器領域的生物力學研究較多,但幾乎沒有關於身體負荷能力的研究。 (讀者可以在本章末尾的“其他相關閱讀”列表中找到此類材料的參考資料。)雖然有時收集和應用此類數據很容易,但這項任務常常很困難,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可以肯定的是,考慮到可用於研究的殘疾人人數很少,人們必須獲得客觀數據,無論付出多麼艱鉅的努力,而且這樣做的機會也不大。 但他們通常非常願意參與任何有機會分享的研究,因為人們非常清楚這種貢獻對該領域設計和研究的重要性。 因此,這不僅代表了他們自己的投資,也代表了更大範圍的殘疾人社區的投資。
作者感謝 E. Messer 先生和 W. Laurig 教授在生物力學和設計方面的貢獻,並感謝 H. Stein 教授和 R. Langer 博士在拋光生理學方面的幫助過程。 這項研究得到了以色列勞動和社會事務部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與預防委員會的資助。
鑽石拋光行業中手動操作的工作台和工作方式的設計數百年來一直沒有改變。 對金剛石拋光工的職業健康研究發現,手和手臂的肌肉骨骼疾病發病率很高,特別是肘部的尺神經病變。 這是由於在這種手動密集型職業的實踐中對上半身的高肌肉骨骼要求。 Technion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進行的一項研究致力於調查與鑽石拋光行業工匠安全問題相關的人體工程學方面和職業病。 這個行業的任務對操縱動作有很高的要求,包括需要頻繁、快速的手部用力的動作。 1989 年至 1992 年間在以色列鑽石行業進行的一項流行病學審查指出,鑽石拋光過程中的操作動作經常會給工人的上肢以及上背部和下背部帶來嚴重的健康問題。 當此類職業危害影響到工人時,會產生連鎖反應,最終也會影響到行業經濟。
幾千年來,鑽石一直是迷人、美麗、財富和資本價值的對象。 古往今來,技藝精湛的工匠和藝術家們一直在嘗試通過提升這種獨特的硬碳晶體結構的形狀和價值來創造美感。 與天然石材藝術創作的持續成就和偉大的國際產業的出現相比,在改善一些有問題的工作條件方面做得很少。 對英國、南非和以色列的鑽石博物館進行調查後,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歷史結論:傳統拋光工作場所數百年來一直沒有改變。 Vleeschdrager (1986) 描述了典型的金剛石拋光工具、工作台和工作流程,並且發現它們普遍適用於所有拋光設置。
在鑽石製造設施中進行的人體工程學評估表明,拋光工作站嚴重缺乏工程設計,這會導致背部疼痛以及工作姿勢引起的頸部和手臂壓力。 對鑽石拋光行業中涉及的運動模式進行的微運動研究和生物力學分析表明,手和手臂的運動非常劇烈,包括高加速度、快速運動和短週期內的高度重複性。 一項針對鑽石打磨者的症狀調查顯示,45% 的打磨者年齡在 40 歲以下,雖然他們代表了年輕健康的人群,但 64% 的人報告肩膀疼痛,36% 的人上臂疼痛,27% 的人報告疼痛在下臂。 拋光動作是在施加到振動拋光盤的大量“手動工具”壓力下進行的。
1568 年,意大利金匠 Benvenuto Cellini 首次對鑽石拋光工作站進行了已知描述,他寫道:“一顆鑽石與另一顆鑽石相互摩擦,直到通過相互磨損,兩者都呈現出熟練的拋光師希望達到的形狀。” 切利尼 (Cellini) 的描述本可以寫到今天:人類操作員的角色在這 400 年裡沒有改變。 如果檢查工作程序、手動工具和過程中涉及的決策的性質,您會發現用戶與機器的關係也幾乎沒有改變。 這種情況在大多數行業中是獨一無二的,隨著自動化、機器人技術和計算機系統的進入,這些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些已經徹底改變了當今世界工人的角色。 然而,人們發現拋光工作週期非常相似,不僅在拋光工藝開始的歐洲,而且在全球大多數行業,無論是在美國、比利時還是以色列的先進設施中,這些設施專門從事花式幾何和更高價值的鑽石產品——或印度、中國和泰國的工廠,這些工廠通常生產流行的形狀和中等價值的產品。
拋光過程基於在結合到拋光盤表面的金剛石粉塵上研磨固定的毛坯鑽石。 由於其硬度,只有通過與類似碳材料的摩擦進行研磨才能有效地將鑽石的形狀加工成幾何形狀和明亮的表面。 工作站硬件由兩組基本元素組成:工作站機制和手持工具。 第一組包括一個電動機,它可以在垂直圓柱軸上旋轉拋光盤,可能是通過一個直接驅動器; 圍繞拋光盤的實心平台; 長椅和光源。 手持式操作工具包括一個金剛石支架(或柄腳),在所有拋光階段都裝有原石,通常握在左手掌中。 用右手的食指、食指和無名指夾住凸透鏡放大作品,用左眼觀看。 這種操作方法是通過嚴格的培訓過程強加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考慮用手習慣。 在工作期間,拋光機呈傾斜姿勢,將支架壓在研磨盤上。 這種姿勢需要雙臂支撐在工作台上,以穩定雙手。 因此,由於其解剖位置,尺神經容易受到外部損傷。 這種傷害在鑽石拋光工中很常見,自 1950 年代以來已被視為一種職業病。 今天全球拋光商的數量約為 450,000,其中約 75% 位於遠東地區,主要是印度,該地區在過去二十年中極大地發展了其鑽石產業。 拋光是手動完成的,鑽石的每個刻面都是由拋光師製作的,這些拋光師在寶石幾何形狀的特定部分方面經過培訓且技術嫻熟。 拋光師顯然是鑽石工藝人員的主體,約佔整個行業勞動力的 80%。 因此,該行業的大部分職業風險都可以通過改進金剛石拋光工作站的操作來解決。
對拋光中涉及的運動模式的分析表明,拋光程序由兩個子程序組成:一個更簡單的程序稱為拋光循環,它代表了基本的金剛石拋光操作,另一個更重要的程序稱為刻面循環,它涉及最終檢查和寶石在支架中的位置發生變化。 整個程序包括四個基本工作要素:
其中兩個要素——拋光和檢查——是在相對靜態的工作姿勢下進行的,而所謂的“手打磨”(H 到 P)和“手檢查”(H 到 I)動作需要肩膀的短而快速的運動、手肘和手腕。 雙手的大部分實際動作都是通過肘關節的屈伸和肘關節的旋前旋後來完成的。 身體姿勢(背部和頸部)和除手腕偏斜外的所有其他動作在正常工作期間相對不變。 由方形橫截面鋼棒構成的石架被固定,以便它壓在血管和骨骼上,這會導致流向無名指和小指的血流量減少。 在拋光過程中,右手一直拿著放大鏡,對食指的三個手指施加等長壓力。 大多數時間左右手遵循平行運動模式,而在“手磨”運動中,左手領先,右手在短暫延遲後開始運動,而在“手檢查”運動中,順序被逆轉。 右手任務包括在支撐左手(肘部屈曲)的同時將放大鏡對著檢查的左眼,或者通過對金剛石支架頭施加壓力以更好地研磨(肘部伸展)。 這些快速運動導致快速加速和減速,最終將石頭非常精確地放置在研磨盤上,這需要高水平的手工靈巧性。 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熟練到工作動作幾乎是自動執行的嵌入式反射。
從表面上看,鑽石拋光是一項簡單直接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如此,但它需要很多技巧和經驗。 與所有其他行業不同,在這些行業中,原材料和加工材料是根據嚴格的規格進行控制和製造的,原石中的鑽石不是同質的,每顆鑽石晶體,無論大小,都必須單獨檢查、分類和處理。 除了所需的手工技能外,拋光師還必須在每個拋光階段做出操作決策。 作為目視檢查的結果,必鬚根據角度空間校正(三維判斷)、施加壓力的量和持續時間、磨石的角度定位、磨盤上的接觸點等因素做出決定. 必須考慮許多重要的點,平均時間為四秒。 在設計改進時,理解這個決策過程很重要。
在進入可以使用運動分析為拋光工作站設置更好的人體工程學設計和工程標準的階段之前,我們必須了解這一獨特的用戶-機器系統所涉及的更多方面。 在這個後自動化時代,我們仍然發現成功和不斷擴大的鑽石行業的生產部分幾乎沒有受到過去幾十年取得的巨大技術進步的影響。 雖然幾乎所有其他工業部門都經歷了持續的技術變革,不僅定義了生產方法而且定義了產品本身,但鑽石行業幾乎保持不變。 這種穩定性的一個似是而非的原因可能是產品和市場都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鑽石的設計和形狀在實踐中幾乎保持不變。 從商業角度來看,沒有理由改變產品或方法。 此外,由於大部分拋光工作都是分包給個體工人完成的,因此行業在調節勞動力、根據市場波動調整工作流程和毛坯鑽石供應方面沒有問題。 只要生產方式不變,產品也不會變。 一旦鑽石行業採用更先進的技術和自動化,產品就會發生變化,市場上會出現更多種類的產品。 但是鑽石仍然具有一種將其與其他產品區分開來的神秘品質,當它被視為僅僅是另一種批量生產的產品時,其價值很可能會降低。 但最近,市場壓力和新生產中心(主要在遠東)的到來正在挑戰老牌歐洲中心。 這些都迫使該行業檢查新方法和生產系統以及人類操作員的角色。
在考慮改進拋光工作站時,必須將其視為受三個主要因素支配的用戶-機器系統的一部分:人為因素、技術因素和業務因素。 考慮到人體工程學原理的新設計將為廣義上更好的生產單元提供跳板,這意味著長時間工作的舒適度、更好的產品質量和更高的生產率。 已經考慮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方法。 一種是重新設計現有的工作站,讓工作人員執行相同的任務。 第二種方法是以公正的方式看待拋光任務,旨在實現最佳的全站儀和任務設計。 總體設計不應以當前工作站為輸入,而應以未來的打磨任務為基礎,生成整合和優化上述三個系統因素需求的設計方案。
目前,人類操作員執行拋光操作中涉及的大部分任務。 這些人工執行的任務依賴於“填充”和工作經驗。 這是一個複雜的心理生理過程,只有部分意識,基於試錯輸入,使操作員能夠執行複雜的操作,並對結果有很好的預測。 在數千個相同動作的周期性日常工作循環中,“填充”體現在以高精度執行的運動記憶的人機自動操作中。 對於這些自動動作中的每一個,都會根據從人體傳感器(例如眼睛和壓力傳感器)接收到的反饋進行微小的修正。 在任何未來的金剛石拋光工作站中,這些任務將繼續以不同的方式執行。 至於材料本身,在金剛石行業中,與大多數其他行業相比,原材料的相對價值非常高。 這個事實解釋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毛坯鑽石的體積(或石頭重量)的重要性,以便在拋光後獲得盡可能大的淨鑽石。 這種強調在鑽石加工的所有階段都是至關重要的。 生產率和效率不僅僅通過參考時間來衡量,還通過所達到的規模和精度來衡量。
在拋光動作中執行的四個重複性工作元素——“拋光”、“檢查手”、“檢查”和“拋光”,可分為三個主要任務類別:運動元素的運動任務、視覺任務任務作為感知元素,控制和管理作為決策內容元素。 Gilad 和 Messer (1992) 討論了人體工學工作站的設計注意事項。 圖 1 顯示了高級拋光單元的輪廓。 僅指明了一般結構,因為此類設計的細節作為專業受限的“專有技術”受到保護。 使用術語拋光單元是因為該用戶-機器系統包括一種完全不同的拋光鑽石的方法。 除了人體工程學的改進外,該系統還包括機械和光電設備,可以同時製造三到五顆寶石。 部分視覺和控制任務已轉移給技術操作員,生產單元的管理通過顯示單元進行調解,該顯示單元提供有關幾何形狀、重量和可選操作動作的瞬時信息,以支持最佳操作行為。 這樣的設計使拋光工作站在現代化方面領先了幾步,結合了專家系統和視覺控制系統,在所有日常工作中取代了人眼。 操作員仍然可以隨時進行干預,設置數據並對機器性能做出人為判斷。 機械手和專家系統將形成一個能夠執行所有拋光任務的閉環系統。 材料處理、質量控制和最終批准仍由運營商負責。 在先進系統的這個階段,考慮採用激光拋光機等更高的技術是合適的。 目前,激光被廣泛用於鋸切鑽石。 使用技術先進的系統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工任務的描述。 對熟練拋光師的需求將會減少,直到他們只處理較大的、價值最高的鑽石的拋光,並且可能在監督下進行。
1986 年切爾諾貝利災難的原因被歸因於操作人員、工廠管理、反應堆的設計以及蘇聯核工業缺乏足夠的安全信息。 本文考慮了事故中的一些設計錯誤、操作缺陷和人為錯誤。 它檢查了導致事故發生的事件順序、反應堆和冷卻棒的設計問題以及事故本身的過程。 它考慮了人體工程學方面,並表達了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機交互不足的觀點。 最後,它強調了持續存在的不足,並強調除非充分吸取人體工程學教訓,否則類似的災難仍可能發生。
切爾諾貝利災難的全部故事尚未披露。 坦率地說,真相仍然被自私的沉默、半真半假、保密甚至謊言所掩蓋。 全面研究事故原因似乎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 調查人員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需要根據已提供給研究的微小信息來重建事故和人為因素在事故中的作用。 切爾諾貝利災難不僅僅是一場嚴重的技術事故,災難的部分原因也在於行政和官僚主義。 然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慮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中結合的設計錯誤、操作缺陷和人為錯誤。
誰應該受到責備?
1989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NPP)使用的壓力管大功率沸水反應堆(RBMK)的總設計師就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原因發表了看法。 他將災難歸因於人員未能遵守正確的程序或“生產紀律”。 他指出,調查這起事故的律師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在他看來,“問題出在人員身上,而不是一些設計或製造上的失誤。” RBMK 開發的研究主管支持這一觀點。 沒有考慮人體工程學不足作為致病因素的可能性。
經營者自己也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第四單元的值班主管AF Akimov在事故中短時間內受到超過1,500拉德(R)劑量的輻射而在醫院死亡時,不斷告訴他的父母他的行為一直是正確的,他不明白哪裡出了問題。 他的堅持反映了對據稱完全安全的反應堆的絕對信任。 阿基莫夫還表示,他沒有什麼可責怪他的船員的。 操作員確信他們的行為符合規定,而後者根本沒有提到爆炸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反應堆在某些條件下變得危險的可能性在切爾諾貝利事故後才被引入安全法規。)但是,鑑於隨後暴露的設計問題,操作人員無法理解為什麼將棒插入核心引起瞭如此可怕的爆炸,而不是像設計的那樣立即停止核反應。 換句話說,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根據維護說明和他們對反應堆系統的心智模型採取了正確的行動,但係統的設計未能與該模型相符。
鑑於人員傷亡,僅代表電廠管理層的六人因違反潛在爆炸性設施的安全規定而被定罪。 主持法院的主席說了一些話,大意是對“那些沒有採取措施改進工廠設計的人”進行調查。 他還提到了部門官員、地方當局和醫療服務部門的責任。 但是,事實上,很明顯這個案子已經結案了。 沒有其他人對核技術史上最大的災難負責。
然而,有必要調查在災難中結合的所有致病因素,以吸取核電廠未來安全運行的重要教訓。
保密:研究和工業中的信息壟斷
導致“切爾諾貝利 86”事件的人機關係失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歸因於保密政策——信息壟斷的實施——它控制著蘇聯核能機構的技術交流。 一小部分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被賦予了定義核能基本原則和程序的詳盡權利,這是一種受到保密政策可靠保護的壟斷。 結果,蘇聯科學家關於核電站絕對安全的保證在 35 年內沒有受到質疑,秘密掩蓋了民用核領導人的無能。 順帶一提,最近有消息稱,這種保密也擴展到了與三哩島事故有關的信息; 蘇聯核電廠的運行人員並未完全了解此次事故——僅公佈了部分信息,這些信息與官方對核電廠安全的看法並不矛盾。 這篇論文的作者在 1985 年提交了一份關於三哩島事故的人體工程學方面的報告,但並未分發給涉及 NPP 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人員。
除了亞美尼亞核電站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1982 年)的事故外,沒有任何蘇聯核事故被公開過,報紙上不經意地提到了這些事故 “真理報”. 通過隱瞞真實情況(因此未能利用基於事故分析的教訓),核電行業的領導者正將其直接引向切爾諾貝利 86 號事故,這條道路因以下事實而變得更加平坦:運營商活動的簡化概念已經植入,並且低估了運行 NPP 的風險。
正如切爾諾貝利事故後果國家專家委員會成員在 1990 年所說:“為了不再犯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所有的錯誤並加以分析。 必須確定哪些錯誤是由於我們缺乏經驗,哪些實際上是故意隱瞞真相。”
1986 年的切爾諾貝利事故
測試計劃錯誤
25 年 1986 月 4 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台機組(切爾諾貝利 XNUMX 號)正準備進行日常維護。 計劃是關閉該裝置並進行一項實驗,其中涉及完全切斷正常電源供電的失效安全系統。 應該進行這個測試 之前 最初的切爾諾貝利 4 啟動。 然而,國家委員會急於啟動該裝置,以至於他們決定無限期推遲一些“無關緊要”的測試。 驗收證書是在1982年底簽署的。因此,副總工程師是按照早先的計劃行事,該計劃預設了一個完全不活躍的單位; 他的測試計劃和時間安排是根據這個隱含的假設進行的。 這場考驗,絕不是他主動進行的。
試驗方案經總工程師批准。 測試期間的功率應該由渦輪轉子的停止能量產生(在其慣性引起的旋轉期間)。 當轉子還在旋轉時,轉子會產生電力,以備不時之需。 核電站完全斷電會導致所有機制停止,包括為堆芯提供冷卻劑循環的泵,進而導致堆芯熔化——這是一場嚴重的事故。 上述實驗旨在測試使用其他一些可用方式(渦輪機的慣性旋轉)來發電的可能性。 如果已經制定了適當的程序並製定了額外的安全預防措施,則不禁止在運行中的工廠進行此類測試。 該程序必須確保提供整個測試期間的備用電源。 換句話說,權力的喪失只是隱含的,而從未實現。 試驗只能在反應堆停堆後進行,即按下“緊急停堆”按鈕並將吸收棒插入堆芯時進行。 在此之前,反應堆必須處於穩定的受控狀態,具有操作程序規定的反應性裕度,至少有 28 至 30 根吸收棒插入堆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總工程師批准的方案不滿足上述要求。 此外,它要求關閉緊急堆芯冷卻系統 (ECCS),從而危及整個測試期間(約四小時)的工廠安全。 在製定計劃時,發起人考慮了觸發 ECCS 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會阻止他們完成破舊測試。 由於渦輪機不再需要蒸汽,因此程序中未指定放氣方法。 顯然,相關人員對反應堆物理學一無所知。 核電領導人顯然也包括同樣不合格的人,這就是為什麼上述方案在1986年XNUMX月提交給主管部門批准時,他們從未以任何方式發表評論。 危險的遲鈍感也起到了作用。 由於核技術的保密政策,人們認為核電站是安全可靠的,而且它們的運行沒有事故。 然而,官方對該計劃缺乏回應並沒有提醒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負責人注意危險的可能性。 他決定使用未經認證的程序繼續進行測試,儘管這是不允許的。
更改測試程序
在執行測試時,人員違反了程序本身,從而為事故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切爾諾貝利人員犯下了六項嚴重錯誤和違規行為。 根據計劃,ECCS 已失效,這是最嚴重和最致命的錯誤之一。 給水控制閥已被切斷並預先鎖定,因此甚至無法手動打開它們。 緊急冷卻被故意停止,以防止冷水進入熱核心可能導致的熱衝擊。 這個決定是基於對反應堆會堅持下去的堅定信念。 工廠相對無故障地運行了 1982 年,更加堅定了人們對反應堆的“信心”。 即使是一個嚴重的警告,即 XNUMX 年 XNUMX 月第一座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部分堆芯熔毀,也被忽視了。
根據測試程序,轉子停機將在 700 至 1000 MW 的功率水平下進行th (兆瓦熱功率)。 這樣的停工本應在反應堆關閉時進行,但選擇了另一種災難性的方式:在反應堆仍在運行的情況下繼續進行測試。 這樣做是為了確保實驗的“純度”。
在某些操作條件下,有必要改變或關閉吸收棒組的本地控制。 當關閉這些本地系統之一時(執行此操作的方法在低功率操作程序中指定),高級反應堆控制工程師在糾正控制系統中的不平衡方面動作緩慢。 結果,功率降至30兆瓦以下th 這導致裂變產物反應堆中毒(用氙氣和碘)。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中斷測試並等待一天直到中毒被克服,幾乎不可能恢復正常狀態。 負責運營的副總工程師不想中斷測試,而是通過對他們大喊大叫,迫使控制室操作員開始提高功率水平(已穩定在 200 兆瓦th). 反應堆中毒仍在繼續,但由於大功率壓力管反應堆 (RBMK) 只有 30 根棒的小操作反應性餘量,進一步增加功率是不允許的。 反應堆實際上變得無法控制並可能發生爆炸,因為在試圖克服中毒時,操作員撤回了維持反應性安全裕度所需的幾個棒,從而使緊急停堆系統失效。 儘管如此,還是決定繼續進行測試。 操作員的行為顯然主要是出於盡快完成測試的願望。
反應堆和吸收棒設計不當導致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事故原因,有必要指出控制和緊急停堆系統吸收杆的主要設計缺陷。 核心高度為 7 m,而桿的吸收長度為 5 m,其上下各有 1 m 的空心部分。 吸收棒的底部充滿了石墨,完全插入後會進入芯子下方。 鑑於這種設計,控制棒進入核心,然後是一米的空心部分,最後是吸收部分。
切爾諾貝利 4 共有 211 根吸收棒,其中 205 根已完全撤出。 同時重新插入如此多的棒最初會導致反應過衝(裂變活動的峰值),因為首先石墨末端和中空部分進入核心。 在穩定的受控反應堆中,這種爆炸無需擔心,但在不利條件組合的情況下,這種添加可能會致命,因為它會導致中子反應堆迅速失控。 初始反應性增長的直接原因是堆芯中水開始沸騰。 這種初始反應性增長反映了一個特別的缺點:正蒸汽空隙係數,這是堆芯設計的結果。 這種設計缺陷是造成操作失誤的故障之一。
反應堆和吸收棒的嚴重設計錯誤實際上預示了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發生。 1975 年,在列寧格勒核電站事故發生後,專家們警告說,鑑於堆芯設計的缺陷,可能會再次發生事故。 切爾諾貝利災難發生前六個月,庫爾斯克核電站的一名安全檢查員致函莫斯科,向首席研究員和首席設計師指出了反應堆和控制與保護系統棒的某些設計缺陷。 但國家核電監委認為他的說法毫無根據。
事故過程本身
事件經過如下。 隨著反應堆冷卻劑泵空化的開始,導致堆芯流速降低,冷卻劑在壓力管中沸騰。 就在這時,值班主管按下了緊急停機系統的按鈕。 作為回應,所有控制棒(已撤回)和緊急停堆棒都落入堆芯。 然而,首先進入堆芯的是石墨和棒的空心端,這會導致反應性增加; 他們剛好在密集的蒸汽產生開始時進入核心。 核心溫度的升高也產生了同樣的效果。 因此,組合了對核心不利的三個條件。 立即反應堆開始失控。 這主要是由於 RBMK 的總體設計缺陷。 在這裡應該回顧一下,ECCS 已被關閉、鎖定和密封。
隨後的事件眾所周知。 反應堆損壞了。 大部分燃料、石墨和其他堆芯部件都被炸掉了。 受損設備附近的輻射水平達到 1,000 至 15,000 R/h,儘管在一些更遠或更隱蔽的區域,輻射水平要低得多。
起初,工作人員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只是不停地說:“這不可能! 一切都做得很好。”
與蘇聯事故報告相關的人體工程學考慮
蘇聯代表團在 1986 年夏季國際原子能協會 (IAEA) 會議上提交的報告顯然提供了有關切爾諾貝利爆炸的真實信息,但關於重點是否放在正確的地方以及設計是否正確的疑問不斷出現不足之處並沒有被過於溫和地對待。 報導稱,人員的行為是出於希望盡快完成測試的願望。 從人員違反準備和進行試驗的程序,違反試驗程序本身,以及在進行反應堆控制時粗心大意的事實來看,操作人員似乎沒有充分了解反應堆中發生的過程並且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危險感。 據報導:
反應堆設計者未能提供旨在防止在故意關閉工程安全裝置並違反操作程序的情況下發生事故的安全系統,因為他們認為這種組合不太可能發生。 因此,事故的最初原因是工廠人員不太可能違反操作程序和條件。
眾所周知,在報告的初始文本中,“工廠人員”一詞之後是“顯示反應堆和控制與保護系統棒的設計故障”的短語。
設計者認為“聰明的傻瓜”干預工廠控制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未能開發相應的工程安全機制。 鑑於報告中的短語表明設計者認為事件的實際組合不太可能,一些問題出現了:設計者是否考慮了與工廠人類活動相關的所有可能情況?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在工廠設計中是如何考慮它們的? 不幸的是,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用戶與機器交互的領域尚未確定。 因此,現場應急培訓以及理論和實踐培訓主要在原始控制算法內進行。
在為核電站設計計算機輔助控制系統和控制室時,並未使用人體工程學。 舉一個特別嚴重的例子,表示堆芯狀態的一個重要參數,即堆芯控制和保護系統棒的數量,以不利於人們感知和理解的方式顯示在切爾諾貝利4號的控制板上。 只有操作員在解釋顯示方面的經驗才能克服這種不足。
項目計算失誤和忽視人為因素造成了一顆延時炸彈。 需要強調的是,核心和控制系統的設計錯誤是操作人員進一步錯誤操作的致命基礎,因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機交互設計不完善。 災難調查人員呼籲“尊重人體工程學和人機交互,這是切爾諾貝利給我們的教訓。” 不幸的是,很難放棄舊的方法和陳規定型思維。
早在 1976 年,院士 PL Kapitza 似乎就預見了一場災難,其原因可能與防止切爾諾貝利事故有關,但他的擔憂直到 1989 年才為人所知。1976 年 XNUMX 月,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每週新聞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加州布朗斯費里核設施火災的報導。 Kapitza 非常關心這次事故,以至於他在 1976 年 XNUMX 月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報告“全球問題和能源”中提到了這件事。Kapitza 特別說:
該事故凸顯了用於計算此類事件概率的數學方法的不足,因為這些方法沒有考慮到人為錯誤造成的概率。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採取措施,防止任何核事故演變成災難性的後果。
Kapitza 試圖在雜誌上發表他的論文 瑙卡與生活報 (Science and Life),但論文被拒,理由是“恐嚇公眾”不可取。 瑞典雜誌 安比奧 曾向 Kapitza 索要他的論文,但最終也沒有發表。
科學院向 Kapitza 保證,蘇聯不會發生此類事故,並作為最終“證明”向他提供了剛剛發布的核電廠安全規則。 例如,這些規則包含諸如“8.1. 發生核事故時人員的行動由處理事故後果的程序決定”!
切爾諾貝利之後
作為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直接或間接後果,正在製定和實施措施以確保當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並改進未來核電站的設計和建造。 特別是,已採取措施使緊急停堆系統運行更快,並排除任何被人員故意關閉的可能性。 吸收棒的設計已經過修改,數量更多。
此外,針對異常情況的切爾諾貝利事故前程序指示操作員保持反應堆運行,而根據目前的程序,反應堆必須關閉。 基本上來說,實際上本質上是安全的新反應堆正在開發中。 出現了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之前被忽視或不存在的新研究領域,包括概率安全分析和實驗安全台架測試。
然而,根據前蘇聯核電和工業部長 V. Konovalov 的說法,核電站的故障、關閉和事故數量仍然很高。 研究表明,這主要是由於交付的組件質量差、人為錯誤以及設計和工程機構的解決方案不充分所致。 建築和安裝工作的質量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各種修改和設計變更已成為普遍做法。 結果,再加上培訓不足,操作人員的資格很低。 人員必鬚根據他們在工廠運營中的經驗,在工作過程中提高他們的知識和技能。
人體工程學課程仍有待學習
如果不考慮人為因素,即使是最有效、最先進的安全控制系統也無法保證工廠的可靠性。 全聯核電廠科研院人員職業培訓工作正在籌備中,併計劃加大力度。 然而,應該承認,人體工程學仍然不是電廠設計、建造、測試和運行的組成部分。
前蘇聯核電部1988年對官方詢問的答復是,1990-2000年期間不需要具有中等和高等教育學歷的人體工程學專家,因為核電廠和企業沒有相應的人員需求。
要解決本文提到的許多問題,需要物理學家、設計師、工業工程師、操作人員、人體工程學專家、心理學家等領域的專家進行聯合研發。 組織這樣的聯合工作需要很大的困難,一個特別困難的是一些科學家和科學家團體仍然壟斷著核能領域的“真相”,以及運行人員對核電廠運行信息的壟斷。 如果沒有可用的全面信息,就不可能對核電廠進行人機工程學診斷,並在必要時提出消除其缺點的方法以及製定一套系統的事故預防措施。
前蘇聯核電廠目前的診斷、控制和計算機化手段與公認的國際標準相去甚遠; 植物控制方法不必要地複雜和混亂; 沒有先進的人才培養方案; 設計師對工廠運營的支持很差,操作手冊的格式也非常過時。
結論
1990 年 XNUMX 月,經過進一步調查,兩名前切爾諾貝利僱員在任期屆滿前獲釋。 一段時間後,所有被監禁的操作人員都在指定時間之前獲釋。 許多與核電廠的可靠性和安全有關的人現在認為,這些人員的行為是正確的,即使這些正確的行為導致了爆炸。 切爾諾貝利人員不對意外的嚴重事故負責。
在試圖確定誰應對災難負責時,法院主要依靠技術專家的意見,在本案中,這些專家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設計者。 切爾諾貝利事件的結果是吸取了一個更重要的教訓:只要用於確定像 NPP 這樣複雜的設施的災難責任的主要法律文件是由這些設施的設計者專門製作和更改的維護說明,它技術上很難找到災難的真正原因,也很難採取一切必要的預防措施來避免災難。
此外,操作人員在發生災害時,是否應嚴格按照維修說明進行操作,還是根據知識、經驗或直覺進行操作,甚至可能與說明相矛盾,或在不知不覺中與故障威脅聯繫在一起,這仍然是一個問題。嚴厲的懲罰。
遺憾的是,我們必須聲明“誰對切爾諾貝利事故負有責任?”這個問題。 還沒有清理乾淨。 應在政治家、物理學家、行政人員和運營商以及開發工程師中尋找責任人。 像切爾諾貝利事件那樣僅僅對“扳道工”定罪,或者像 1991 年在斯摩棱斯克發生事故的機組那樣讓神職人員用聖水聖化核電站,都不是確保核電站安全可靠運行的正確措施。
那些認為切爾諾貝利災難只是一種永遠不會再次發生的不幸麻煩的人,必須認識到人類的一個基本特徵是人們確實會犯錯誤——不僅是操作人員,還有科學家和工程師。 在任何技術或工業領域忽視有關用戶與機器交互的人體工程學原則將導致更頻繁和更嚴重的錯誤。
因此,有必要設計 NPP 等技術設施,以便在嚴重事故發生之前發現可能的錯誤。 許多人體工程學原理已經衍生出來,試圖首先防止錯誤,例如在指示器和控件的設計中。 然而,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許多技術設施仍違反這些原則。
複雜設施的操作人員需要具備高素質,不僅在日常操作方面,而且在偏離正常狀態的情況下的必要程序方面也是如此。 對所涉及的物理學和技術的充分理解將有助於人員在危急情況下做出更好的反應。 這些資格只能通過強化培訓獲得。
各種技術應用中人機界面的不斷改進,往往是小事故或大事故的結果,表明人為錯誤和人機交互問題遠未得到解決。 為使人機交互更加可靠,必須進行持續的人體工程學研究並隨後應用所獲得的結果,尤其是對於具有高度破壞力的技術,例如核能。 切爾諾貝利事故是一個嚴重的警告,如果人們——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行政人員和政治家——忽視在設計和操作複雜技術設施的過程中納入人體工程學的必要性,將會發生什麼。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漢斯·布利克斯用一個重要的對比強調了這個問題。 有人說,戰爭問題太嚴重了,不能只留給將軍們解決。 布利克斯補充說,“核能問題太嚴重了,不能只留給核專家解決”。
" 免責聲明:國際勞工組織不對本門戶網站上以英語以外的任何其他語言呈現的內容負責,英語是原始內容的初始製作和同行評審所使用的語言。自此以來,某些統計數據尚未更新百科全書第 4 版的製作(199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