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過勞死?
oshi志 是日語單詞,意思是過勞死。 這種現象首先在日本被發現,這個詞正在國際上被採用(Drinkwater 1992)。 Uehata (1978) 在日本工業健康協會第 17 屆年會上報告了 51 例過勞死病例。 其中職業病補償1988例,未補償1990例。 1989年,一群律師成立了過勞死受害人辯護律師團(XNUMX年),開始電話諮詢,處理與過勞死有關的工人賠償保險的查詢。 Uehata (XNUMX) 將 karoshi 描述為一個社會醫學術語,指的是因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或急性心力衰竭)導致的死亡或相關工作殘疾,這可能發生在高血壓動脈硬化疾病因繁重的工作量而加劇時。 過勞死不是一個純粹的醫學術語。 媒體經常使用這個詞,因為它強調突然死亡(或殘疾)是由於過度勞累造成的,應該得到補償。 過勞死已成為日本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過勞死研究
Uehata (1991a) 對 203 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日本工人(196 名男性和 1974 名女性)進行了一項研究。 他們或他們的近親就 1990 年至 174 年間的工傷賠償要求向他諮詢。共有 55 名工人死亡; 已按職業病賠償123人。 工人中風共57人(蛛網膜出血46人,腦出血13人,腦梗死50人,不明類型27人); 16、急性心力衰竭; 131、心肌梗塞; 四,主動脈破裂。 僅對 60 例進行了屍檢。 超過一半的工人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動脈粥樣硬化病史。 共有 50 人長時間工作——每週超過 24 小時,每月加班超過 XNUMX 小時或超過固定假期的一半。 XNUMX 名工人在襲擊前 XNUMX 小時內發生了可識別的觸發事件。 Uehata 總結說,這些人大多是男性工人,工作時間長,壓力過大,這些工作方式加劇了他們的其他生活習慣,導致發作,最終由與工作相關的小麻煩或事件引發。
Karasek 模型和 Karoshi
根據 Karasek (1979) 的需求控制模型,高壓力工作——同時具有高需求和低控制(決策自由度)——會增加心理壓力和身體疾病的風險; 一份積極的工作——兼具高要求和高控制力——需要學習動力來發展新的行為模式。 Uehata (1991b) 報告說,過勞死案例中的工作具有較高的工作要求和較低的社會支持,而工作控制的程度差異很大。 他將過勞死病例描述為對他們的工作非常高興和熱情,因此可能會忽視他們對定期休息等的需求——甚至是對醫療保健的需求。 這表明,不僅從事高壓力工作的工人,而且從事積極工作的工人都可能面臨高風險。 經理和工程師有很高的決策自由度。 如果他們有極高的要求,對工作充滿熱情,他們可能無法控制自己的工作時間。 這些工人可能是過勞死的高危人群。
日本的 A 型行為模式
Friedman和Rosenman(1959)提出了A型行為模式(TABP)的概念。 許多研究表明,TABP 與冠心病 (CHD) 的患病率或發病率有關。
早野等人。 (1989) 使用 Jenkins 活動調查 (JAS) 調查了日本員工的 TABP 特徵。 對一家電話公司的 1,682 名男性員工的回答進行了分析。 日本人中 JAS 的因素結構在大多數方面與西方協作組研究 (WCGS) 中的因素結構相同。 然而,日本人的 H 因素(努力駕駛和競爭力)的平均得分遠低於 WCGS。
Monou (1992) 回顧了日本的 TABP 研究並總結如下: TABP 在日本的流行程度低於美國; 日本TABP與冠心病的關係似乎顯著但弱於美國; 日本人的TABP比美國人更強調“工作狂”和“指向群體”; 日本高度敵對的人的比例低於美國; 敵意與冠心病之間沒有關係。
日本文化與西方國家的文化截然不同。 它深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響。 一般而言,日本工人以組織為中心。 強調與同事的合作而不是競爭。 在日本,與工作投入或過度工作傾向相比,競爭力對冠心病易發行為的影響較小。 日本社會禁止直接表達敵意。 敵意的表達方式可能與西方國家不同。
日本工人的工作時間
眾所周知,與其他發達工業國家的工人相比,日本工人的工作時間更長。 日本 1993 年製造業工人的正常年工作時間為 2,017 小時; 1,904 在美國; 1,763 在法國; 英國有 1,769 人(ILO 1995)。 然而,日本人的工作時間正在逐漸減少。 30年,2,484人以上企業的製造業員工年平均工作時間為1960小時,1,957年為1994小時。32年修訂的勞動基準法第1987條規定每週工作40小時。 每週工作 40 小時的普遍引入預計將在 1990 年代逐步實施。 1985年,在5人以上的企業中,27%的員工每週工作30天; 1993 年,53% 的此類僱員獲得了這種待遇。 16 年,普通工人被允許享受 1993 次帶薪假期; 然而,工人實際上平均使用了 9 天。 在日本,帶薪假期很少,工人往往會把這些假期存起來以彌補因病缺勤的情況。
為什麼日本工人工作時間這麼長? Deutschmann(1991)指出了日本目前長時間工作模式背後的三個結構性條件:第一,日本僱員對增加收入的持續需求; 第二,以企業為中心的產業關係結構; 第三,日本人事管理的整體風格。 這些條件是基於歷史和文化因素。 1945年,日本在歷史上第一次戰敗。 戰後日本是一個工資低廉的國家。 日本人習慣於長時間辛勤工作以維持生計。 由於工會與雇主合作,日本的勞資糾紛相對較少。 日本企業採用以資歷為導向的工資制度和終身僱傭制。 工時數是衡量員工忠誠度和合作度的尺度,成為晉升的標準。 工人不被迫長時間工作; 他們願意為他們的公司工作,就好像公司是他們的家人一樣。 工作生活優先於家庭生活。 如此長的工作時間促成了日本顯著的經濟成就。
全國工人健康調查
日本厚生勞動省於1982年、1987年和1992年分別進行了職工健康狀況調查。1992年的調查確定了僱用12,000人以上的10家私營企業,並從中隨機抽取了16,000名個體勞動者。行業和職位分類填寫問卷。 問卷被郵寄給工作場所的代表,然後由代表選擇工人完成調查。
這些工人中有 48% 的人抱怨因日常工作而感到身體疲勞,55% 的人抱怨精神疲勞。 1987% 的員工表示,他們對工作或工作生活有強烈的焦慮、擔憂或壓力。 壓力大的工人的比例在增加,51 年為 1982%,48 年為 41%。造成壓力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場所的人際關係不盡如人意,34%; 工作質量,XNUMX%; 工作量,XNUMX%。
這些工地中有 44% 進行了定期健康檢查。 48%的工作場所開展了工作場所健康促進活動。 在這些工作場所中,46% 有體育賽事,35% 有鍛煉計劃,XNUMX% 有健康諮詢。
保護和促進工人健康的國家政策
日本《勞動安全衛生法》的目的是確保工作場所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並促進營造舒適的工作環境。 法律規定,雇主不僅應遵守預防職業事故和職業病的最低標準,還應通過實現舒適的工作環境和改善工作條件,努力確保工作場所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69 年修訂的該法第 1988 條規定,雇主應採取適當措施,例如向工人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諮詢服務,為維護和促進工人健康做出持續和系統的努力。 日本勞動省於 1988 年公開公佈了雇主為維護和促進工人健康而採取的措施指南。它推薦了稱為全面健康促進計劃 (THP) 的工作場所健康促進計劃:運動(培訓和諮詢)、根據員工的健康狀況,進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和營養輔導。
1992 年,日本勞動省公佈了實現舒適工作環境的指導方針。 指引建議如下: 工作環境應妥善維持在舒適的條件下; 改善工作條件,減少工作量; 應為需要從疲勞中恢復的員工提供福利設施。 引入了針對中小企業的低息貸款和贈款,用於改善工作場所措施,以促進實現舒適的工作環境。
結論
過度勞累導致猝死的證據仍然不完整。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明因果關係。 為防止過勞死,應減少工作時間。 日本的國家職業健康政策側重於工作危害和有問題工人的健康護理。 應改善心理工作環境,作為邁向舒適工作環境目標的一步。 應鼓勵對所有工人進行健康檢查和健康促進計劃。 這些活動將防止過勞死並減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