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副漁獲物和丟棄物
捕獲非目標物種——稱為 兼捕 (或者在某些情況下 副殺)——被列為全球海洋漁業的主要環境影響之一。 副漁獲物,其中絕大多數被“丟棄”在船外,包括:
- 太小或禁止登陸的可銷售物種
- 不可銷售的物種
- 不是特定物種漁業目標的商業物種
- 與漁業無關的物種,例如海鳥、海龜和海洋哺乳動物。
在為 FAO 所做的一項重要研究中(Alverson 等人,1994 年),初步保守估計有 27.0 萬噸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因此不包括海洋哺乳動物、海鳥或海龜)被捕獲然後丟棄——其中大部分死亡或垂死——每年由商業漁業作業造成。 這相當於全世界所有報告的商業漁業海上上岸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估計約為 77 萬噸。
除了與浪費相關的倫理問題外,公眾還非常關注丟棄物死亡率對環境的影響,例如潛在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和魚類種群減少。 每年可能有多達 200,000 只海洋哺乳動物死於漁具(Alverson 等人,1994 年)。 刺網捕魚可能是對許多海豚種群的最嚴重威脅; 由於這種漁業類型,至少一個物種(加利福尼亞灣的亞基塔鼠)和幾個港灣鼠海豚種群瀕臨滅絕。 海龜的無意捕獲和死亡,特別是那些與蝦拖網和一些延繩釣漁業相關的海龜,是世界海洋中各種種群持續受到威脅的重要因素(Dayton 等人,1995 年)。 在一些漁業中也有大量海鳥死亡; 延繩作業每年殺死數万只信天翁,被認為是許多信天翁物種和種群生存的主要威脅(Gales 1993)。
副漁獲物問題是目前公眾對商業性海洋漁業產生負面看法的一個主要因素。 因此,近年來對提高漁具和捕撈方法的選擇性進行了大量研究。 事實上,糧農組織(1995 年)估計,如果政府和工業界共同努力,到 60 年可以減少 2000% 的丟棄物。
魚類/海鮮廢物和副漁獲物處置
魚和海產品的廢物包括內臟(內臟)、頭、尾、血、鱗和廢水或污泥(例如,蒸煮汁、初級處理系統中使用的化學凝結劑、油、油脂、懸浮固體等)。 在許多地區,大部分來自陸上工業的海產品加工材料被轉化為魚粉或肥料,任何剩餘的廢物要么傾倒在海中,排入沿海水域,要么直接用於陸地或填埋。 來自船舶加工(即魚類清潔)的廢物由魚類部分(內臟)組成,並且總是傾倒在海中。
根據廢物的類型、排放的速度和數量、接受環境的生態敏感性以及影響廢物混合和分散的物理因素,加工魚材料對水生系統的影響可能有很大差異。 最令人擔憂的是加工公司向沿海環境排放廢物; 在這裡,過量營養物質的湧入會導致富營養化,並隨後導致當地水生植物和動物種群的減少。
漁船排放的內臟和副漁獲物如果在海床上積累足夠數量,可能會導致底棲(即海底)棲息地的氧氣耗盡。 然而,丟棄物和內臟被認為是導致某些海鳥種群快速增長的因素,儘管這可能會損害競爭力較弱的物種(Alverson 等人,1994 年)。
商業捕鯨
商業捕鯨繼續引起強烈的公眾和政治關注,原因是 (1) 人們認為鯨魚的獨特性,(2) 對狩獵技術的人道性的擔憂,以及 (3) 大多數鯨魚種群——例如藍鯨,鰭和權利——已大幅減少。 目前狩獵的重點是小鬚鯨,由於其體型較小(7 至 10 m),相對於體型大得多的“巨型”鯨魚而言,歷史上的捕鯨船隊並未將其放過。
1982 年,國際捕鯨委員會 (IWC) 投票贊成在全球範圍內暫停商業捕鯨。 該禁令在 1985/86 捕鯨季節開始生效,併計劃無限期持續。 然而,挪威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對暫停捕鯨持官方反對意見,挪威利用這一反對意見繼續在東北大西洋進行商業捕鯨。 儘管日本不反對暫停捕鯨,但它繼續在北太平洋和南大洋捕鯨,利用了《國際捕鯨管制公約》中的一項條款,該條款允許成員國為科學研究目的捕殺鯨魚。 日本和挪威船隊每年殺死的鯨魚不到 1,000 頭; 幾乎所有的鯨魚肉最終都進入日本市場供人類消費(Stroud 1996)。
海鮮安全:病原體、化學污染物和天然毒素
通過三個主要途徑攝入受污染的海產品可能導致人類患病:
- 被病原體污染的生的、未煮熟的或加工不當的魚和貝類,可引起甲型肝炎、霍亂或傷寒等疾病。 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當的生活污水是海鮮中病毒和細菌等微生物病原體的主要來源; 一些致病生物可以在魚體內或體表或魚和貝類的消化道或鰓內存活數月。 通過適當的污水處理和處置、監測計劃、適當的食品加工和準備技術,以及最重要的是,通過對海鮮產品進行徹底烹飪,這些病原體造成的健康風險幾乎可以消除(食品和營養委員會,1991 年)。
- 食用被汞、鉛和殺蟲劑等工業化學品污染的海鮮。 環境污染的全球性和普遍性意味著各種各樣的工業化學品——例如殺蟲劑和重金屬(如鉛和汞)——通常存在於海產品中。 然而,污染程度因地區和物種而異。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那些可以在人體中生物積累的化學物質,例如多氯聯苯、二噁英和汞。 在這些情況下,污染物負擔(來自各種來源,包括海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加到可能產生毒性作用的水平。 儘管關於長期接觸污染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但大量信息表明,這明顯有可能增加胎兒和兒童的癌症風險、免疫抑制、生殖影響和神經發育的輕微損傷。 在一份關於海鮮安全的重要報告中,美國科學院醫學研究所(食品與營養委員會 1991 年)建議——與許多環境和人類健康組織一樣——旨在防止污染的積極環境立場最終將是最好的是指避免因工業化學品而導致持續的人類健康問題和污染災難。
- 食用被天然藻類相關毒素污染的海鮮,例如軟骨藻酸、雪卡毒素和石房蛤毒素。 各種藻類會產生多種毒素,這些毒素會在一系列海鮮產品中積累,尤其是貝類(雪卡毒素除外,它只存在於珊瑚魚中)。 導致的疾病包括“貝類中毒”——麻痺 (PSP)、健忘症 (ASP)、腹瀉 (DSP) 或神經毒性 (NSP)——以及雪卡毒。 PSP 和雪卡毒繼續導致死亡; 自 1987 年發現 ASP 以來,沒有關於 ASP 的死亡報告,當時有 1970 人死亡。 自 1994 年代以來,有毒藻華似乎有所增加,魚類和貝類毒性的分佈和強度也發生了變化。 雖然藻類大量繁殖是自然事件,但人們強烈懷疑主要來自化肥和污水的沿海營養物污染正在促進藻類大量形成或持續時間,從而增加海產品中毒事件的可能性(Anderson XNUMX)。 重要的是要注意,與病原體不同,徹底烹飪不會 任何監管機構都不批准 降低被這些天然毒物污染的海鮮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