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此頁
星期三,三月30 2011 02:20

絲綢業

評價這個項目
(22票)

改編自第 3 版職業健康與安全百科全書。

蠶絲是由蠶幼蟲產生的有光澤、堅韌、有彈性的纖維; 該術語還包括用這種纖維製成的線或布。 絲綢業起源於中國,據傳說早在公元前 2640 年。 到公元 3 世紀,蠶及其製品的知識通過韓國傳入日本; 它可能稍後傳播到印度。 絲綢生產從那裡慢慢地向西通過歐洲帶到新大陸。

生產過程涉及一系列步驟,不一定在單個企業或工廠中執行。 他們包括:

  • 養蠶。 以生絲為原料的蠶繭生產被稱為 養蠶業,一個涵蓋攝食、繭形成等的術語。 第一個必需品是足以餵養幼蟲的桑樹。 飼養蠕蟲的托盤必須保存在恆溫 25 °C 的房間內; 這涉及在較冷的國家和季節進行人工供暖。 蠶繭在餵食約 42 天后開始吐絲。
  • 紡紗或紡絲。 絲綢紡紗的獨特過程稱為 繅絲, 其中來自繭的細絲形成連續、均勻和規則的股線。 首先,天然樹膠(絲膠)在熱水中軟化。 然後,在熱水浴或熱水盆中,將幾個蠶繭的絲端接在一起、拉起、連接到繅絲輪上並纏繞成生絲。
  • 投擲。 在這個過程中,線被加撚並加倍成更結實的紗線。
  • 脫膠。 在此階段,生絲在大約 95 °C 的肥皂水溶液中煮沸。
  • 漂。 然後將生絲或煮過的絲在過氧化氫或過氧化鈉中漂白。
  • 編織。 接下來將絲線織成織物; 這通常發生在不同的工廠。
  • 染色。 絲綢可以在長絲或線狀狀態下染色,也可以作為織物染色。

 

健康和安全隱患

一氧化碳

在日本,養蠶業是一種常見的家庭產業,由於在通風不良的飼養室使用炭火,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包括頭痛、眩暈,有時還包括噁心和嘔吐,這些症狀通常並不嚴重。

皮炎

盆地病繅絲女工的手部皮炎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日本,據報導,在 1920 世紀 30 年代,繅絲工人的發病率為 50% 至 XNUMX%。 XNUMX% 的受影響工人每年平均損失三個工作日。 皮膚損傷主要位於手指、手腕和前臂,其特徵是紅斑上覆蓋著小水泡,這些水泡變成慢性、膿皰或濕疹,並且極度疼痛。 這種情況的原因通常歸因於死蛹的分解產物和繭中的寄生蟲。

然而,最近,日本的觀察表明,這可能與繅絲浴的溫度有關:直到 1960 年,幾乎所有的繅絲浴都保持在 65 °C,但是,自從引入浴溫為 30 至45 °C,在捲筒工人中沒有典型皮膚損傷的報告。

一些繅絲工人在處理生絲時可能會產生過敏性皮膚反應。 在與繅絲浴沒有直接局部接觸的地方,已經觀察到面部腫脹和眼部炎症。 同樣,在絲綢運動員中也發現了皮炎。

呼吸道問題

在前蘇聯,紡紗工中扁桃體炎的異常爆發被追溯到繅絲池水中和繭部周圍空氣中的細菌。 消毒和經常更換繅絲池水,再加上繭繅絲處的排氣通風,帶來了迅速的改善。

在前蘇聯進行的廣泛的長期流行病學觀察表明,天然絲綢行業的工人可能會出現以支氣管哮喘、哮喘樣支氣管炎和/或過敏性鼻炎為特徵的呼吸道過敏症。 看來天然蠶絲在生產的所有階段都會引起過敏。

還報告了在紡紗機或絡筒機上包裝或重新包裝絲綢時導致紡紗機工人呼吸困難的情況。 取決於機器的速度,有可能霧化絲周圍的蛋白質物質。 這種氣溶膠,當達到可吸入大小時,會引起肺部反應,與棉塵對棉塵的反應非常相似。

Noise

對於紡絲和纏繞絲線的機器以及編織織物的織布機的工人來說,噪音暴露可能達到有害水平。 設備的充分潤滑和隔音板的插入可能會稍微降低噪音水平,但整個工作日的持續暴露會產生累積效應。 如果沒有獲得有效的消減,則必須使用個人防護裝置。 與所有暴露於噪音的工人一樣,以定期聽力圖為特色的聽力保護計劃是可取的。

安全衛生措施

溫度、濕度和通風的控制在絲綢工業的各個階段都很重要。 居家工作者不應逃避監督。 飼養室應保證通風良好,用電暖器或其他取暖設備代替木炭或煤油爐。

降低繅絲浴的溫度可有效預防皮炎。 應經常更換水,並進行排氣通風。 應盡可能避免皮膚直接接觸浸在繅絲浴中的生絲。

提供良好的衛生設施和注意個人衛生至關重要。 在日本發現用 3% 的醋酸溶液洗手很有效。

新進入者的體檢和之後的醫療監督是可取的。

絲綢製造中的機械危害與一般紡織工業中的危害相似。 預防事故的最好方法是良好的內務管理、運動部件的充分保護、持續的工人培訓和有效的監督。 動力織機應設有防護裝置,以防止飛梭造成事故。 紗線準備和織造過程需要非常好的照明。

 

上一頁

更多內容 12988 最後修改於 29 年 2011 月 08 日星期三 17:XNU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