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緊張是應對精神負荷 (MWL) 過程的正常結果。 長期負荷或高強度的工作需求可能導致超負荷(疲勞)和負荷不足(單調、飽足)的短期後果以及長期後果(例如壓力症狀和與工作相關的疾病)。 在壓力下維持穩定的行為調節可以通過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方式(通過改變信息搜索和決策策略),降低成就需要水平(通過重新定義任務)來實現和降低質量標準),並通過心理生理努力的補償性增加,然後在工作時間減少努力。
這種對心理緊張過程的理解可以被概念化為在施加負荷因素期間的行為調節的交易過程,其中不僅包括緊張過程的負面成分,還包括學習的積極方面,如增生、調整和重組,以及動機(見圖 2)。
精神疲勞可以定義為長時間工作後表現、情緒和活動的行為穩定性的時間可逆下降過程。 這種狀態可以通過改變工作需求、環境影響或刺激暫時逆轉,並且可以通過睡眠完全逆轉。
精神疲勞是執行高難度任務的結果,這些任務主要涉及信息處理和/或持續時間較長。 與單調相反, 復甦 減量是耗時的,並且不會在更改任務條件後突然發生。 疲勞症狀在多個行為調節水平上得到識別:環境與機體之間的生物穩態失調、目標導向行為的認知過程失調以及目標導向動機和成就水平的穩定性喪失。
可以在人類信息處理系統的所有子系統中識別精神疲勞的症狀:
- 知覺: 減少眼球運動,減少信號辨別力,閾值惡化
- 信息處理:決策時間延長、動作失誤、決策不確定性、阻塞、動作序列中的“冒險策略”、運動感覺運動協調障礙
- 記憶功能:超短期存儲中信息的延長,短期記憶中排練過程的干擾,長期記憶中信息傳輸和記憶搜索過程中的延遲。
精神疲勞的鑑別診斷
存在足夠的標準來區分精神疲勞、單調、精神飽足和壓力(狹義)(表 1)。
表 1. 精神緊張的幾種負面後果的區別
標準 |
精神疲勞 |
單調 |
飽足感 |
應力 |
主要 |
過載方面不合適 |
條件不合適 |
任務感喪失 |
目標感知 |
情緒 |
沒有疲倦 |
疲倦與 |
易怒 |
焦慮、威脅 |
情緒化 |
中性 |
中性 |
增加情感厭惡 |
焦慮加劇 |
激活 |
不斷地 |
不連續 |
增加 |
增加 |
恢復 |
耗時的 |
任務交替後突然 |
? |
長期 |
預防 |
任務設計, |
豐富工作內容 |
設定目標 |
工作重新設計, |
精神疲勞程度
對精神疲勞現象學的充分描述 (Schmidtke 1965)、許多有效的評估方法以及大量的實驗和現場結果提供了精神疲勞程度的有序縮放的可能性 (Hacker 和 Richter 1994)。 縮放比例基於個人應對行為下降的能力:
級別1: 最佳和高效的性能:沒有表現、情緒和激活水平下降的症狀。
級別2: 以增加外周心理生理激活為特徵的完全代償 (例如,通過手指肌肉的肌電圖測量)、感知到的精神努力的增加、表現標準的可變性增加。
級別3: 在第 2 級中描述的額外的不穩定補償:動作失誤,感知疲勞,增加(補償)中央指標的心理生理活動,心率,血壓。
級別4: 除了級別 3 中描述的效率降低之外:降低性能標準。
級別5: 進一步的功能障礙:工作場所的社會關係和合作障礙; 臨床疲勞的症狀,如睡眠質量下降和生命力竭。
預防精神疲勞
任務結構、環境、工作時間的休息時間和充足的睡眠的設計是減輕精神疲勞症狀的方法,以便不產生臨床後果:
1. 任務結構的變化. 為充分的學習和任務結構設計先決條件不僅是促進有效工作結構發展的一種手段,而且對於防止精神超負荷或負荷不足方面的失調也是必不可少的:
- 可以通過開發有效的內部任務表示和信息組織來減輕信息處理負擔。 由此產生的認知能力的擴大將更恰當地匹配信息需求和資源。
- 以人為本的技術在呈現的信息順序和所需任務之間具有高度兼容性 (Norman 1993) 將減少信息重新編碼所需的腦力勞動,從而緩解疲勞和壓力症狀。
- 不同級別的法規(因為它們適用於技能、規則和知識)的均衡協調可以減少工作量,而且可以提高人的可靠性(Rasmussen 1983)。
- 在實際問題出現之前就目標導向的行動順序對員工進行培訓將使他們的工作更清晰、更可預測並且更明顯地在他們的控制之下,從而減輕他們的精神努力感。 他們的心理生理激活水平將有效降低。
2. 引入工作期間的短期休息制度. 這種休息的積極影響取決於對某些先決條件的遵守。 更多的短暫休息比更少的長時間休息更有效率; 效果取決於固定的因此可預期的時間表; 休息的內容應具有對身心工作需求的補償作用。
3. 充足的放鬆和睡眠. 特殊的員工助理計劃和壓力管理技術可以支持放鬆的能力和預防慢性疲勞的發展(Sethi、Caro 和 Schuler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