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從出現在地球上,就是靠衣食為生。 因此,服裝或紡織業在人類歷史上很早就開始了。 雖然早期人們用手將棉花或羊毛編織和編織成織物或布料,但直到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初,工業革命才改變了製作衣服的方式。 人們開始使用各種能源來供電。 儘管如此,棉花、羊毛和纖維素纖維仍然是主要的原材料。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石化工業開發的合成纖維產量大幅增加。 1994年世界紡織產品合成纖維消費量為17.7萬噸,佔全部纖維的48.2%,預計50年以後將超過2000%(見圖1)。
圖 1. 1994 年之前和預計到 2004 年紡織行業纖維供應的變化。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世界服裝纖維消費調查,1969-89、1979-89和1984-89年紡織品消費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9%、2.3%和3.7%。 根據以往的消費趨勢、人口增長、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收入增加對各紡織產品的消費增長,2000年和2005年紡織產品需求量分別為42.2萬噸和46.9萬噸噸,如圖 1 所示。這一趨勢表明紡織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該行業仍將僱用大量勞動力。
另一個重大變化是編織和針織的逐步自動化,加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已將工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儘管紗線和織物產品以及一些上游合成纖維的生產仍留在較發達國家,但勞動密集型下游服裝產業的很大一部分已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亞太地區的紡織服裝業目前約佔世界產量的70%; 表 1 顯示了該地區就業的變化趨勢。 因此,紡織工人的職業安全與健康已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重大問題; 圖 2、圖 3、圖 4 和圖 5 說明了在發展中國家開展的一些紡織工業流程。
表 1. 1985 年和 1995 年亞太地區部分國家和地區紡織服裝行業的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量。
數量 |
每年 |
澳洲 |
China |
香港 |
India |
印尼 |
大韓民國 |
Malaysia |
新西蘭 |
巴基斯坦 |
企業 |
1985 |
2,535 |
45,500 |
13,114 |
13,435 |
1,929 |
12,310 |
376 |
2,803 |
1,357 |
員工 (x10³) |
1985 |
96 |
4,396 |
375 |
1,753 |
432 |
684 |
58 |
31 |
NA |
Wilawan Juengprasert,泰國公共衛生部
Wilawan Juengprasert,泰國公共衛生部
Wilawan Juengprasert,泰國公共衛生部
Wilawan Juengprasert,泰國公共衛生部